一份“价值罗盘”、一本“微光日记”,让车间职工找到人生的快乐密码;一堂沉浸式微课、一段情景式模拟,让货车司机、快递小哥从“减压冥想”到“换位思考”,成为社会公益服务的志愿者……
今年以来,甘肃省民乐县总工会与县政法委创新推出“百场心愈”心理服务工程,将定制化、沉浸式心理服务送到企业班组和职工身边,推动工会心理健康服务从“普惠覆盖”迈向“精准滴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精准化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百场心愈”已完成近百场活动,覆盖职工1.1万余人次,帮助300余名职工摆脱心理危机,推动当地各类劳动纠纷发生率下降30%。
心理服务走进企业车间
“日复一日地流水线作业让人一度陷入迷茫,我常问自己,我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在民乐县滨河九粮酒业公司的包装车间里,青年工人小李讲述自己的一段经历。
从校园到车间,小李曾感觉各种不适应。今年初,“百场心愈”心理服务走进企业车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走进了讲座现场。
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小李通过“价值罗盘”进行了深入的自我探索。“当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最看重的是‘成长’和‘被认可’时,仿佛一道光照进了心里。”更让她受益的是“微光日记”方法——每天记录工作中的小成就。坚持实践后,小李不仅从工作中重新发现了价值,还提出了包装流程优化建议,工作积极性大幅提升。
小李的故事折射出当下职工群体面临的普遍心理挑战。民乐县作为传统产业与新业态并存的县域,不同的劳动者群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
“职工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生产效率乃至社会整体稳定。”民乐县总工会和县政法委在共同调研分析后认为,按照新时代“枫桥经验”中“预防为主、调解为先”的治理逻辑,应该主动识别和疏导职工潜在的心理压力与情绪风险,进行有效的心理减压与情绪疏导。
由此,民乐县总联合县政法委,推动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围绕“精准滴灌”做文章,将定制化、沉浸式心理服务送到企业班组和职工身边。
精准触达、融入场景、数字赋能
“百场心愈”心理服务工程启动之初,民乐县将“精准触达、融入场景、数字赋能”作为核心理念,从服务内容、形式、阵地3个维度创新突破,构建沉浸式、场景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服务内容上,“百场心愈”构建了“基础科普+职业定制+危机干预”三级体系。针对不同职业群体特点,项目推出定制服务包。其中,针对货车司机的职业特点,在全县8个工会驿站开设“路上心灵驿站·碎片化微课堂”。
“长时间独自开车容易烦躁,这种短小精悍的微课堂特别适合我们。”这是货运司机王师傅在参加了一期“路上心灵驿站·碎片化微课堂”后的真切感受。“54321感官法”简单、高效、便携的“心理急救工具”,帮助他破除了焦虑、烦躁的恶性循环。
服务形式上,“百场心愈”也摒弃单向说教,采用情景模拟、心理沙龙等互动形式。外卖骑手小张在参加“角色与贡献”心理沙龙后,不仅认可了自身工作的意义,还加入“爱心骑手”队伍参与助老、助残等社会公益服务。
服务阵地上,“百场心愈”整合资源打造“15分钟心理服务圈”,在工会驿站、社区活动室等设立“心理服务角”。同时,开通线上平台数字赋能,满足职工多元化需求。
长效机制护航心理服务
为确保“百场心愈”工程可持续、见实效,民乐县从政策、资源、队伍、评估4个维度构建长效机制,将心理健康服务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政策支持上,民乐县将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全县社会治理和工会年度重点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服务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并将心理服务经费纳入工会年度预算,为项目推进提供“硬支撑”。
资源整合上,与甘肃崇德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合作,组建“百场心愈”服务团,整合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等专业力量。同时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机制,处理心理危机时形成“专业力量介入评估—公安保障安全—工会后续帮扶”闭环。
队伍建设上,“百场心愈”工程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团体辅导等业务培训与案例研讨,还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成员表彰奖励,提升队伍专业性与积极性。
效果评估上,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通过线上了解、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收集职工反馈,动态优化服务内容。
民乐县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百场心愈”心理服务工程,扩大服务覆盖面、创新服务形式,用“精准滴灌”的心理服务为基层社会治理与职工幸福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