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回复: 0

行走的文学史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史飞翔

在中国当代散文创作领域里,散文名家王飞凭借独特的“行走写作”,构建起一套串联自然肌理、历史脉络与文明根脉的文学体系。从凝望终南山麓到丈量中华大地,从《山边记》聚焦精神世界到《亲近大地》叩问文明内涵,他一直把“行走”当作创作方法,把“大地”视作精神故乡,在俯身触摸土地的过程中,用文字解读民族精神基因。这样的创作实践,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散文“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在当下语境中打破了散文文体的局限,为新时代散文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范例。

终南山是王飞文学创作的起点,也是他作品里的核心意象,在不同创作阶段,终南山的内涵从自然景观变成文化符号,再升级为文明图腾。在他早期作品《信步南山》《敞开心灵之门》中,终南山“超然的绿意”能涤荡都市人心灵的尘埃,字里行间满是对山川草木的敬畏与向往。这时候的终南山,更多是作为被欣赏的审美对象存在。

《山边记》的出版,让终南山意象实现第一次提升——从作品背景走到主题前台,创作也从单纯描写风景转向深入探究自然、人性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本书里,王飞用“我不是山里人,可我喜欢山,喜欢在山的外头望着山”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点出了现代人面对自然时的两难处境:既想亲近自然,逃离都市的吵闹,又怕完全融入自然后,失去现代生活的便利。这一时期的他,不再只是赞美自然,更开始思考文明发展中的问题。

到了《亲近大地》中,终南山意象完成第二次升华,从地域文化符号变成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当王飞的目光从秦岭扩展到整个中华大地,终南山不再是一座孤立的山,而是解读华夏文明基因的关键。描写黄帝陵时,他把终南山的植被和黄帝手植柏联系起来,用“五千岁的树”“八万多名子孙”这样的意象,将终南山的自然生命与中华文明的传承融合在一起,化作永恒的象征。此时的终南山,早已超越地理和文化的界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根源的代表。王飞通过不断重塑终南山意象,实现了从抒发个人情感到探寻民族精神的跨越。

《亲近大地》的创作,标志着王飞行走写作的成熟。在这本书里,行走被赋予两层意义:既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物理移动,更是回到精神故乡的文化仪式。王飞像考古学家一样严谨地记录山川地理、饮食习俗,又以诗人的敏锐捕捉历史遗址背后的故事与情感。比如写陕西蒲城的水盆羊肉,他不仅详细记录了选肉、熬汤、调味的全过程,还写下“一碗水盆羊肉,熬煮的是关中的烟火,沉淀的是千年的乡愁”这样的句子,把饮食习俗和地域文化、民族情感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身体地理学”式的写作,让散文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容器,读者透过文字,不仅能看到大地的模样,而且能感受到大地的温度。

王飞的创作历程,本质上是一部“行走的文学史”。从在东海舰队服兵役,到在关中平原当记者;从在终南山边驻足凝望,到走遍大江南北做田野调查,他的文字里始终留下了行走的痕迹。在王飞的创作中,行走体现为三个维度:从空间上看,他的写作范围从关中平原、黄河流域,到东部沿海、西部高原,不断从局部扩展到全国,视野越来越开阔;从时间上看,描写历史遗址时,他不只关注当下的样子,还会查阅史料、走访当地居民,还原遗址过去的风貌,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从精神层面看,早期写作时,他是“旁观者”,用冷静的视角记录世界,而到了《亲近大地》的创作阶段,他成了“参与者”,以“俯身触摸大地”的姿态,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大地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散文日益边缘化的当下,王飞的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范式启示:当文字回归大地,散文便能重获生命力。他的《亲近大地》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化启示录——通过行走解读文明密码,以俯身姿态重构精神原乡,为散文开辟出一条通向经典的路径。王飞的散文,不仅是对大地的赞美,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守护;不仅是个体情感的抒发,更是民族集体记忆的传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