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回复: 0

质朴的语言,穿透人心的力量 ——读《从修剪工到群众演员》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杨岚

人们常说,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外衣。正如初见一个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外在的鲜亮,而后才有兴趣去探寻皮囊下的灵魂。直到读了陈朴的非虚构作品《从修剪工到群众演员》,才让我对文学作品有了新的认知。

2004年,刚从学校毕业的陈朴带着对未来的迷惘,以及生活迫切需要自立,应聘到一个农场,去了后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果园的修剪工,这与他读书“跳出农门”的初衷大相径庭,于是他选择离开。在后来的十多年里,他入厂当过工人,当过兵,跑过车,做过搬运工、保安等职业,甚至在劳务市场卖过苦力。为了谋生,他奔波在西安、咸阳、宝鸡、东莞、常州等地,在那段时间里,他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通过对这些故事的生动叙述,反映了人性的善恶美丑。他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透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生活中的小挣扎。

他在第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件事让我觉得颇为有趣。毕业时,从学校的公告栏里看到西安农业发展公司的招聘广告,只招收他学的专业,看着待遇不错,他急忙通知了全班同学,没有通知到的,还跑去用公用电话一一通知。

要知道当时的他正处于生活极为拮据的状态,吃两元钱一碗的棍棍面都算是奢侈消费,靠吃方便面来降低生活成本,却舍得给所有同学打电话。招聘本就有名额限制,有竞争便有淘汰,他明知这些,却仍愿将机会分享给所有人。这种特质在其文字中表现为:善良、单纯、朴实,说话办事都很严谨。

读他的文章才发现,他还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在多年的打工生涯里,他遇到了许多温暖与感动。比如那位写诗大哥的关怀,在他被骗离开常州,银行卡里所剩无几的境遇中,还不忘买礼品去表达自己的感恩。他也曾遭遇过一些欺骗与伤害,比如小商品批发市场老板的蛮横。他敢于袒露最本真的自己,说起那个克扣工钱的老板,他直言:“以至于现在想起来,都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对这个人拳打脚踢一顿。”从不为显高尚而刻意为谁开脱。或许,这正是他的作品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合上书,我感慨万千。没想到1985年出生的陈朴,竟有这般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这本书从初入社会的青涩,到辗转谋生的艰辛,再到成为群众演员的偶然,脉络清晰,语言质朴,叙事生动,让人欲罢不能。

陈朴的笔端从无虚饰。此前读他其他散文时便发现,其文字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朴素、生动与真实。未见过他时,只零星读过他的一些作品,尤其是“文学陕军”公众号转载的《渭河水宝鸡城》,我竟忍不住发了朋友圈。那是我第一次发现,陈朴的语言竟有如此穿透人心的力量。

与当下不少散文追求的“修辞盛宴”不同,陈朴的文字堪称“素面朝天”,没有华丽的辞藻,少见精巧的比喻,简练到近乎直白、质朴、自然,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读他的文字,仿佛对面坐着一位老友,絮叨间将数十年过往娓娓道来,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让读者在平淡中品出甘甜。

读他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他的生活多么拮据,可他始终没有忘了读书,在他辗转迁徙途中,除了生活用品,书籍永远是不可或缺的行囊,并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坚持写作。这份近乎执拗的热爱,让他的文字有了超越个人经历的厚度。

坎坷里的坚守,是对文学最虔诚的朝圣。当他的作品登上《人民文学》等刊物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平凡写作者的逆袭,更是文学最本真的力量:它从不拒绝尘埃里的仰望,反而在平凡人的坚守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正如他在书中所写,每一段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而文学,正是将这些财富淬炼成为永恒的点金石。

他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除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外,也是这么多年来对文学的热爱与坚持的必然结果。我相信,这仅仅是他的起点,他一定会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越走越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