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回复: 0

诗意回归 ——评张斌峰诗集《孤旅》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阎冬

近日,收到同事兰增干转交的张斌峰先生新近出版的诗集《孤旅》,粗读之后,总体感觉不错,认为他的诗纯净自然、通俗易懂,富有意境,是竭尽全力“还原诗歌就是诗歌”的溯源之作。

欣喜之余,便将这些粗浅的看法在短信里与斌峰先生进行了交流。没隔几天,他又寄来《秦岭笔记》和《渭河笔记》两部散文集。

抚书沉思,难能可贵的是在西安这座写满唐诗宋词的文化古都,在这块不缺乏作家诗人的厚重土地上,同为新闻记者的斌峰先生,能在繁忙的采访编辑工作的间隙,不忘创作诗歌、散文,孤独而坚定地行走在新闻和文学创作的广阔天地,而且都做得极不平凡、令人敬佩,仅“他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八次获得陕西新闻奖一等奖”的不俗业绩,其成就令同行难以企及。其精力、用心和追求已昭然纸上。所以,我要说在陕西新闻和文学界,斌峰先生是一个有人生追求、有职业理想、有具体行动的记者和作家。

中国是一个富有诗歌的国度,历史源远流长,成就繁花似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佐证;陕西又是一个文学大省,有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文学大家支撑。但我要说,陕西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地屹立在中国文坛并占有重要地位,除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学大家的牵头,更有一批批专业的、业余的作家、诗人默默地耕耘在这块土地上,以灿若繁星般的存在和孜孜不倦的创作,丰富着我们的创作实践,支撑着文学殿堂的屹立!

斌峰先生是一位心怀大局,有想法、有行动、有成果的人,一位通过自己踽踽探索为寂寥诗坛增添一抹亮色的勇敢诗人。读他的诗既清晰自然、通俗易懂,又饱含哲理,给人一种幡然醒悟后的审美感。如他的《小路》,“小路一边是初升的太阳,一边是我小小的身体。走着走着,哟,我把太阳挑起来了。”他写《昙花》,不再是“昙花一现”的无奈和哀怨,而是对瞬间和永恒的重新定位和认知,“这刹那的美丽,只闪耀在静静等待者的眼里。在季节更替的守候中,这刹那胜过一切永恒。”这就告诉我们,一切生命的美好,就在于美丽绽放的瞬间,而不取决于生存时间的长短。

读这样的诗,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的诗以语言通俗平易、风格浅显易懂著称,被誉为“老妪能解”的典范。这正是白居易的诗歌广泛流传且影响深远的重要根源。在《孤旅》近百首诗中,让“老妪能解”的诗歌绝对是大多数。与小说、散文相比,如今诗歌的创作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似乎写诗的人很多,读诗的人很少,让人读后难以忘怀的诗更是寥寥无几。在一些文学期刊,诗歌也越来越无奈地成为“填空”“补白”的“装饰品”。这当然与人们的阅读习惯有关,但更多的应该从诗歌本身寻找答案。在这点上,斌峰先生是自觉的、清醒的、勇敢的,坚持用他“孤旅”般的实践“让诗歌回归诗歌”,悄悄地向“意象晦涩、语言冷僻、追求怪异、难以读懂”的诗坛弊病说不。

如果用人生来形容文学,我认为小说是沉稳厚重的老年,散文是成熟多彩的中年,诗歌就是热情奔放的青年。我是从写诗“误入”文坛的,现在早已写不出来了,继而写散文和小说,说明我已不再年轻。小我几岁的斌峰先生,虽然也不再年轻,但作为诗人的他却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奔走在山川河流之间,歌颂自然,感悟生命,把热情和豪放写进诗行,激发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热爱。他看《渭河》,“流来,从远古的洪荒,由一缕纤柔在微风中飘荡,到汹涌的激流在岩间酣畅。由青山绿水萦绕,到黄土地的苍茫。”他感受《黄土高原》,“是千年万年金色的阳光堆积?是万年黄河的波涛沉淀?辽阔的天地间,无边的黄色肆意铺展,将阳光与波涛浇筑成一圈圈峁和一道道塬。”他赞美长城,“当滚滚沙尘妄图将你掩埋,当滂沱大雨肆虐发起冲击。你千疮百孔的身躯,始终昂然高傲地屹立。”他回望汉江,“汉江呀,你以你的孤寂伴过我的沉默,你以你的清波涤荡过我的落寂。汉江呀,你恒久的纯净让我内心纯净,你不懈地跋涉让我坚定前行”……

阅读这些激情满怀、豪气冲天、意境优美的诗句,无疑是对诗歌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无意境、无美感、无阳刚之气等现象的“纠偏”。如今诗坛好像剑走偏锋,向两个极端发展,要么意境朦胧,晦涩难懂,让人“读而生畏”;要么平铺直叙,直接把顺溜的语句排列成行,淡如开水,“读之无味”,都与诗歌本身或者诗歌创作的本源相去甚远,到了“惨不忍读”的地步。《孤旅》虽非黄钟大吕首首精华,却是难得一见的“去伪存真、追根溯源”优秀之作。

《孤旅》是斌峰先生在跨过知命之年后,对大自然和人生进行哲学性的思考的收获和总结。可以清晰地看出,诗人不仅喜欢听壶口瀑布的虎吼龙吟,乐于望黄土高原的苍茫辽远,更在于从对古代先贤的回忆、对人生旅程的沉思、对花草树木的感悟中,苦苦追寻生命的本源,拷问生命的内质,寻找灵魂与宇宙的交流……被有的诗评家称为借以“寻找诗意地栖居的处所”。对此我表示赞同,但又强烈地感受到《孤旅》是诗人行走在“让诗歌回归诗歌”的路上,发出的震撼心灵的呐喊和勇敢行动的结果。

不可否认,随着互联网的冲击,大众阅读方式的转变,使得文学越来越被边缘化。在文学殿堂在依然宏伟的外表下似乎充满了败絮其中、堆积如山的人和作品,使得本来就“内热外冷”的文坛稳稳地坐在功劳簿上,被读者漠视、孤立、抛弃,成为远离大众、远离生活、远离文学,奢侈的、孤独的、高傲的“少数部落”。

文坛是寂寞的,作家、诗人也是寂寞的,但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奔跑。《孤旅》所呼唤的“让文学回归大众、回归生活、回归文学”的“真知灼见”,远比诗歌本身更精彩、更深远、更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