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回复: 2

“青春期的孩子很难搞”, 这种说法对吗?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很多家长抱怨青春期的孩子很难搞,比如情绪不稳定、主意大、不与父母沟通,甚至厌学等等。这个说法是真的吗?家长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呢?听听专家和家长的建议吧。
“青春期的孩子很难搞”, 这种说法对吗?

高女士 保险从业人员 儿子16岁
做“找对钥匙”的父母


曾以为“青春期”等同于“难搞”,直到与15岁儿子的搞过一场半月冷战,才让我明白:孩子的叛逆外壳下,是一颗渴望被看见的心。

儿子初一前还会挽着我分享校园的事儿,升初二后却像变了个人,放学回家就关房门。有一次月考数学下滑20分,我翻他书桌发现一本涂鸦笔记本,扉页写着“没人懂我”。我质问时,他摔门怒吼:“你不尊重我!”

我焦虑地偷偷向班主任打听他在校表现,反而让关系更僵,孩子连早餐都不和我们一起吃。后来,我从他同学处打听到,他想参加篮球队,又怕我以“影响学习”反对。我才醒悟,自己总抱怨他不沟通,却从没给过他开口的机会。

我没说教,只是坐在他身边轻声说:“妈妈上学时也偷偷逃过课去看球赛,特别怕被老师发现。”这话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说最近总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又忍不住想打篮球放松,觉得自己没用。

之后我不再做“控制者”,转而当“倾听者”。他想参加篮球队,我和他一起制定“训练+学习”时间表;他喜欢用手机剪辑短视频,我和他约定“完成作业后可玩1小时”。有次他剪的校园视频获奖,第一时间跑回家和我分享,像他小时候说“妈妈我考了100分”一样。

如今孩子16岁,偶尔仍会因小事和我拌嘴,但再也不用“冷战”来逃避。我渐渐明白,父母要放下“孩子必须听话”的执念,而是要以平等姿态走进他们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房女士 普通职工 女儿16岁
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其心理需求

女儿一直乖巧懂事,学习居班级中上游,只是她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发胖,开始在意容貌。上高中后,她的容貌焦虑变得更加严重,吵着要去整容,我们表示不同意后她的情绪变得很不稳定,每天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用手机经常看美妆、穿搭博主的视频,我建议她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她却很抵触,甚至不和我说话了。

我起初被女儿的情绪影响也变得烦躁,但冷静下来,我尝试从孩子的角度着想,去理解她的心理需求,不再一开口就问学习,而是尽量不干涉她的生活,只在她心情好的时候询问“最近有什么新鲜事吗?”“你喜欢的明星又出新妆容了吗?”“你对秋天穿搭有什么建议?”等等。女儿很惊讶,但愿意与我沟通这些话题,我借此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了解到她注意外表背后的心态,是希望自己闪闪发亮,得到别人的关注,这是青春期孩子的典型心理表现。

对此,我继续采取引导方式,和女儿约定学习时要专心,完成作业后可以看45分钟感兴趣的视频,并经常与她交流穿搭、护肤内容。有了我的理解,她的情绪得到宣泄,不再自己胡思乱想,翻看美妆视频的次数变少,还主动说18岁成人后再考虑整容,对打扮的热情从盲目跟风逐渐转变为适合年龄的自我表达。后来,她参加了学校的舞蹈社团,通过跳舞来释放情绪,体重减轻了,人也变得自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钟女士 教师 儿子14岁
与青春期孩子关系紧张时,试试“无为而治”

大家都觉得青春期的孩子最难搞。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行为,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家里鸡飞狗跳也是常事。我家也是这么过来的,我和孩子的关系曾一度降到冰点,甚至连基本的眼神交流都没有。孩子回来就躲在房间打游戏,我知道他心里有气,他在与我对抗。

后来,我与闺蜜聊天,哭诉管教青春期孩子的苦恼,闺蜜却问我说:“你为什么要管教孩子呢?”……一句话点醒了我,孩子慢慢长大了,他正在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人格行为,在他心里他已经长大了,而我还在抱着“为你好”的心态,替他做各种各样的决定,小到吃什么饭,大到与同学如何相处,我都要指指点点,给出“合理建议”,仔细想来自己太讨人嫌了。对古文感兴趣的闺蜜推荐我读读《老子》,学学老子的“无为而治”。

看了之后,我深受启发,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似乎啥都没做,实际上却充满着无限智慧,其最根本的体现就是相信。所以,从此以后,我就时刻暗示自己:相信孩子能做好。与此同时,我也放下“管教”的心态,站在他身边,而不是站在对立面,做他身边最忠实的盟友。

孩子回到家,只打招呼,然后“闭嘴”干自己的事情。孩子熬夜打游戏,我跟孩子约定:“你决定几点睡,但如果明天起不来,我会叫你一次,起不来就自己承担迟到。”孩子考砸了,我不说“早跟你说要复习”,而是:“这次考得不好,你心里肯定也不好受。需要我陪你分析一下,还是想自己待会儿?”“我不想说”“好的,需要我时随时来敲门。”……给足了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间,消化自己情绪的时间,我逐渐发现孩子情绪越来越稳定了,我们的关系也逐渐缓和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王思睿博士

调整亲子沟通方式,重“引导”而非“控制”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存在两个常见误区:误区一是试图“拿捏”孩子。许多家长认为可以通过强制手段控制孩子,事实上,在孩子十岁前,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发脾气、体罚)可能短期内有效,这是因为孩子在心理和体力上处于弱势,无法与家长对抗,只能被迫服从。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积累委屈和不甘,并未真正解决问题。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开始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能够与家长进行理性辩论甚至对抗。此时家长若仍试图通过权威压制孩子,往往会引发冲突。

青少年在这个阶段的核心需求是自主权,会通过一些在家长看来幼稚或无意义的行为争取一些掌控感。若家长不理解这一点,仍坚持强硬管控,亲子关系将迅速恶化。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是亲子冲突的高发期,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典型“我想自己做主”心理碰撞上了家长长年惯性的“你得听我的”,很容易导致矛盾升级。到了高中阶段,若亲子关系未得到改善,孩子可能彻底关闭沟通渠道,不再愿意与家长交流。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没有错,“我是为了孩子好”“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只要我是为孩子好,我做的事情就不可能出错”,会反思、调整教育方法的家长不多。

误区二,家长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业,忽视其心理需求,直至孩子出现厌学、成绩骤降或情绪问题时,家长才开始反思,但往往为时已晚。由于长期缺乏有效沟通,孩子已对家长失去信任,不愿主动倾诉。

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女生厌学的原因多与人际关系相关。相较于男生,女生的自我认知更易受外界评价影响,对群体归属感的需求更强。若她们在小团体中遭遇排斥或贬低,容易产生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学习状态。而家长若仅关注成绩,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甚至对孩子的情感困扰不以为然,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孤立感。

如果家长想改善亲子关系,建议先要调整沟通方式,避免以“讲道理”开场,要把讲道理建立在情绪有共鸣的基础上。例如,通过询问孩子喜欢的影视剧、偶像或兴趣爱好,找到共同话题,让孩子愿意开口交流。家长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孩子的爱好(如追星、动漫、文学)往往反映其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想要万众瞩目、想在群体里获得认可、想像某某一样特别自信等等。家长可以尝试分析这些兴趣背后的动机,而非简单否定。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家长切勿直接质问或给孩子贴标签,建议通过温和的切入点(如讨论校园生活、朋友关系),逐步了解真实原因。

家长要认识到,青春期的教育核心是“引导”而非“控制”。家长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才有可能发展出独立性。家长主动倾听其需求,才能重建信任,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阶段。

本报记者 任洁 周美玉 杨琳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