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钟女士 教师 儿子14岁
与青春期孩子关系紧张时,试试“无为而治”
大家都觉得青春期的孩子最难搞。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行为,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家里鸡飞狗跳也是常事。我家也是这么过来的,我和孩子的关系曾一度降到冰点,甚至连基本的眼神交流都没有。孩子回来就躲在房间打游戏,我知道他心里有气,他在与我对抗。
后来,我与闺蜜聊天,哭诉管教青春期孩子的苦恼,闺蜜却问我说:“你为什么要管教孩子呢?”……一句话点醒了我,孩子慢慢长大了,他正在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人格行为,在他心里他已经长大了,而我还在抱着“为你好”的心态,替他做各种各样的决定,小到吃什么饭,大到与同学如何相处,我都要指指点点,给出“合理建议”,仔细想来自己太讨人嫌了。对古文感兴趣的闺蜜推荐我读读《老子》,学学老子的“无为而治”。
看了之后,我深受启发,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似乎啥都没做,实际上却充满着无限智慧,其最根本的体现就是相信。所以,从此以后,我就时刻暗示自己:相信孩子能做好。与此同时,我也放下“管教”的心态,站在他身边,而不是站在对立面,做他身边最忠实的盟友。
孩子回到家,只打招呼,然后“闭嘴”干自己的事情。孩子熬夜打游戏,我跟孩子约定:“你决定几点睡,但如果明天起不来,我会叫你一次,起不来就自己承担迟到。”孩子考砸了,我不说“早跟你说要复习”,而是:“这次考得不好,你心里肯定也不好受。需要我陪你分析一下,还是想自己待会儿?”“我不想说”“好的,需要我时随时来敲门。”……给足了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间,消化自己情绪的时间,我逐渐发现孩子情绪越来越稳定了,我们的关系也逐渐缓和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王思睿博士
调整亲子沟通方式,重“引导”而非“控制”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存在两个常见误区:误区一是试图“拿捏”孩子。许多家长认为可以通过强制手段控制孩子,事实上,在孩子十岁前,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发脾气、体罚)可能短期内有效,这是因为孩子在心理和体力上处于弱势,无法与家长对抗,只能被迫服从。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积累委屈和不甘,并未真正解决问题。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开始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能够与家长进行理性辩论甚至对抗。此时家长若仍试图通过权威压制孩子,往往会引发冲突。
青少年在这个阶段的核心需求是自主权,会通过一些在家长看来幼稚或无意义的行为争取一些掌控感。若家长不理解这一点,仍坚持强硬管控,亲子关系将迅速恶化。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是亲子冲突的高发期,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典型“我想自己做主”心理碰撞上了家长长年惯性的“你得听我的”,很容易导致矛盾升级。到了高中阶段,若亲子关系未得到改善,孩子可能彻底关闭沟通渠道,不再愿意与家长交流。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没有错,“我是为了孩子好”“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只要我是为孩子好,我做的事情就不可能出错”,会反思、调整教育方法的家长不多。
误区二,家长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业,忽视其心理需求,直至孩子出现厌学、成绩骤降或情绪问题时,家长才开始反思,但往往为时已晚。由于长期缺乏有效沟通,孩子已对家长失去信任,不愿主动倾诉。
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女生厌学的原因多与人际关系相关。相较于男生,女生的自我认知更易受外界评价影响,对群体归属感的需求更强。若她们在小团体中遭遇排斥或贬低,容易产生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学习状态。而家长若仅关注成绩,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甚至对孩子的情感困扰不以为然,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孤立感。
如果家长想改善亲子关系,建议先要调整沟通方式,避免以“讲道理”开场,要把讲道理建立在情绪有共鸣的基础上。例如,通过询问孩子喜欢的影视剧、偶像或兴趣爱好,找到共同话题,让孩子愿意开口交流。家长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孩子的爱好(如追星、动漫、文学)往往反映其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想要万众瞩目、想在群体里获得认可、想像某某一样特别自信等等。家长可以尝试分析这些兴趣背后的动机,而非简单否定。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家长切勿直接质问或给孩子贴标签,建议通过温和的切入点(如讨论校园生活、朋友关系),逐步了解真实原因。
家长要认识到,青春期的教育核心是“引导”而非“控制”。家长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才有可能发展出独立性。家长主动倾听其需求,才能重建信任,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阶段。
本报记者 任洁 周美玉 杨琳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