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文,从未中断使用的表意文字,正在散发新的魅力。 11月14日至16日,约5000名中外嘉宾、超百家院校企业云集北京,参加2025世界中文大会。盛会从国际中文教育出发,探讨中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无限可能。 国际学习热情日益高涨—— 目前,中文已被86个国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超2亿人。“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累计吸引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万名青少年参与。 “中文是我感受中国魅力的钥匙。”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籍留学生夏李安看到,“中文热”“China Travel”越来越“潮”,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踊跃通过中文这块“敲门砖”留学中国、就业中国、深游中国。 我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中文水平考试/HSK,35年来在168个国家设立1477个考点,累计考生规模今年将超850万人;其中,19岁至45岁青壮年在新增考生中占近六成。 书法机器人提按顿挫尽显书法写作的精髓,彩陶、瓷器等以铭文、图样诠释东方之美,茶文化展解析“人居草木间”的人文底蕴……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阿富汗籍留学生扎满,在大会主题展上流连忘返。 “中文是中华文明的‘操作系统’,编码了中国的文化知识。”在华学习生活8年的扎满说,“要达到‘中国通’标准,我还需要更多知识储备。” 11月14日,阿富汗籍留学生扎满(右一)在2025世界中文大会体验“中国茶—人居草木间”茶文化展。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摄 中文应用价值更加彰显—— 老外学中文,内容正与时俱进。高铁、扫码、外卖、主播……反映中国文化和当代发展的话题、词汇,新增进15日发布的中文水平考试/HSK新版教程。 平行会议上,与会者讲述着通过学中文改变当下的故事: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因地制宜,用农技培训班推广“小而美”的番茄嫁接技术,实现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增收目标;“元中文”团队用垂类大模型激活沉睡语料,助力印尼青山工业园10万员工掌握中文钢铁产业知识、企业降本增效…… 一些外国教育官员表示,要帮助年轻一代掌握未来必备能力。“中文在这些能力中不可或缺,它是通往与全球创新前沿之一的中国,开展经济、科技和学术合作的大门。”泰国教育部部长纳叻蒙·萍尤诗瓦说。 文明互鉴之桥更加宽广—— 作为中文母语国,中国被期待提供更多优质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公共产品。 14日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图谱、国际中文教育语料库、自适应中文学测产品“HSK GO”等数智化成果,将海量中文知识细化为彼此关联的实体节点、整理成可随时检索的数据引擎,支持全球合作机构共建共享。 “人工智能已深刻改变全球教育面貌,使得语言学习的方式被重新设计和想象。”巴林高等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法尔扎娜·玛拉吉说。 11月15日,国际中文教育知识图谱在2025世界中文大会主题展上演示。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摄 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孔子学院乌方院长波波娃·亚历山大说:“通过新工具,学生们有机会看到一个更壮丽的中文知识图景,并用中文看到一个更酷的中国和世界。” “如果没有对中文的深刻知识,就不可能‘解读中国’。”北马其顿科学与艺术学院汉学知识中心教席学者、青年汉学家冯海城说,“学习中文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明互鉴的努力。” 会场上,有外国嘉宾发言引用诗文、谚语;会场外,不同国家代表用中文寒暄。这场大会,见证人们“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希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策划:陈芳 记者:魏冠宇 统筹:王敏、罗沙、刘媛媛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