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企业“金秋助学”需精准发放
◎秦毅
前段时间,某化工企业工会干事林夕在“金秋助学”专项摸排走访中,两户职工家庭的鲜明对比令她深感揪心。职工张超(化名)家的客厅里摆放着新款笔记本电脑,墙面悬挂着超大屏智能电视,与其申报材料中“家庭经济拮据,无力承担子女学费”的表述形成强烈反差。而车间一线操作工樊增(化名)因女儿考入重点高校,妻子身患慢性病长期卧床,全家靠他的工资支撑,而他又因工作原因错过了企业“金秋助学”的报名,尽管林夕为其争取到助学金,但是这两件事却折射出企业“金秋助学”工作中的痛点:资源错配和服务滞后。这不仅背离了企业关怀职工的初心,更可能让困难职工寒了心。
企业推行“金秋助学”本是践行社会责任、凝聚职工的暖心之举,但为何问题频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识别机制“重材料轻核查”,过度依赖书面材料,让少数人钻空子虚报冒领;二是帮扶模式“重发放轻长效”,把助学简化为“开学发笔钱”,忽视学生后续成长需求;三是政策宣传“重形式轻精准”,仅通过公告栏、工作群通知,导致倒班、异地职工常因信息不畅错失申报机会。因此,要让“金秋助学”从“完成任务”变为“民心工程”,企业需构建“精准识别、动态帮扶、长效赋能、跟踪反馈”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让每一分帮扶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让每一份企业关怀都传递到职工“心坎里”。
多维核验,精准厘清“该帮谁”。摆脱“唯材料论”,建立“三查一访”机制:查“官方凭证”,核对申报职工家庭的户口本、残疾证、病历等,确保其困难情况真实可查;查“内部数据”,调阅申报职工年度工资流水、医疗报销记录等,判断其实际收入情况;查“基层口碑”,通过社区、邻里侧面了解其家庭日常开支、生活状态等情况;访“家庭实况”,对初步筛选出的困难家庭上门家访,实地查看居住环境、生活设施,与职工及家属面对面沟通,直观判断家庭困难程度。某央企的实践值得借鉴,他们联合街道办建立“困难职工动态数据库”,每年更新信息,申报时自动匹配数据,虚假申报率下降了70%。
动态帮扶,从“发钱”到“护航”。助学不是“一锤子买卖”,需“物质+精神”双轨发力:一方面,除助学金外,对实习就业有压力的学生,开放企业暑期见习岗位;另一方面,邀请心理专家开展“压力管理”讲座,安排技术骨干与学生“结对子”,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某汽车企业的“导师陪伴计划”就很暖心,高管每月与学生通一次电话,寒暑假带其参观工厂,优秀者毕业后优先入职,既解决了学生的现实困难,更让他们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靶向推送,让“好政策”人人知晓。摒弃粗放宣传,针对职工特点精准推送:利用班前会、食堂电视、班组群等多渠道解读政策;对倒班职工安排工会小组长“一对一”提醒;简化申报流程,支持通过企业OA或工会小程序线上提交材料。某化工企业每年6月提前贴通知,班组长逐人询问需求,还请往届受助学生分享经历,大幅提升职工参与积极性。
跟踪反馈,让每一分钱“有回响”。建立受助学生档案,定期回访学习生活情况,毕业前对接企业岗位资源。同时,向捐赠者反馈助学成效,让善意可见可感。某钢铁集团建立跟踪机制后,干部职工参与助学的积极性提升了40%,纷纷表示“钱花得值”。
“金秋助学”不是“爱心秀”,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温度体现。唯有把“精准”贯穿始终,精准识别困难家庭,精准提供所需支持,精准传递关爱回响,才能让助学金成为“希望的种子”,让受助学生不仅“上得起学”,更“学有所成、心怀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