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回复: 0

[已见刊] 岗位带+工作室帮+基地扶 常村煤矿三维赋能育匠才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岗位带+工作室帮+基地扶
常村煤矿三维赋能育匠才(图3幅)
                            ◎李文龙

10月17日,在潞安化工常村煤矿双创基地的实操实训室内,首席技师郑云龙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演示。随着他指尖在控制屏上轻点,一台通过三维建模技术生成的虚拟掘进机瞬间分解成上百个精密零件,这些零件仿佛获得生命般悬浮在空中缓缓转动,与现场的实体设备形成虚实相映的奇妙景观。综掘二队职工贺丰禄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通过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他仅用10分钟就直观理解了设备的核心工作原理,而以往通过传统方式掌握这些知识往往需要半天时间。
这一场景正是潞安化工常村煤矿创新构建“岗位带+工作室帮+基地扶”三维立体培养模式的生动写照。面对智能化矿井建设的人才需求,该矿以“岗位成才、岗位建功”为引领,系统化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智能化矿井建设的根基在于人才。我们致力于打通管理、技术、技能等三大序列成长通道,让每个岗位的职工都能绽放光彩。”组织人事部部长王德福说。在这一前瞻性理念指引下,“岗位带”模式为匠心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机修厂副厂长刘美芝的工位旁始终备着两把椅子,这个看似简单的细节,蕴含着她随时准备为徒弟答疑解惑的良苦用心。新职工温红在检修馈电开关、移动变压器等电器设备时屡屡受挫,刘美芝带着她连续跟守几个班次,运用独创的“故障排除分析法”手把手传授技艺,最终成功攻克技术难关。电气自动化工程师张卫东的成长轨迹更是岗位成才的典范,他从一名普通检修工起步,20年如一日扎根机电一线,逐步成长为技术创新带头人。“数据差一点,算法全白费”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已成为年轻技术人员谨记的座右铭。
“工作室帮”机制汇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成为技术创新的人才高地。“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当太阳升起,你要做的,都是奔跑。”王海川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这句座右铭,激励着团队在创新道路上不断突破。这个汇聚了10名技术骨干的工作室,依托3000平方米现代化实训场地,6年来累计开展实操培训超3000课时,培养出4名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人才。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已成为创新成果的孵化器,累计诞生128项创新成果,其中31项得到推广应用,15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在传统男性主导的煤炭行业里,刘美芝带领的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同样熠熠生辉。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机电检修、零部件加工等领域不断突破,凭借“磁力启动器自动排水装置”等43项创新成果,不仅荣获2024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更实现了超过480万元的精益创效。
“基地扶”平台不断拓展技能提升的边界,为人才培养注入科技动能。郑云龙打造的“三维智慧教学实训模式”正在引发培训方式的深刻变革。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三维建模、运动仿真等数字化技术,并引入AI工具辅助,将复杂的矿用设备‘拆解’成直观的动态可视模型。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使建模效率提升90%以上,同时为矿井节省了数十万元的教学模型及3D扫描仪设备购置费用。“以前授课时难以讲明白的液压阀组工作原理,现在通过三维动画演示,学员一看就全懂了!”职工贺丰禄说。
数字化赋能为传统培训模式插上智慧翅膀。“过去在井下遇到设备故障时总是干着急,现在只需用手机扫码‘一码一视频’,随时都能观看大师现场解难题。”综采一队电气维护工李亮亮不无感慨地说。培训中心累计制作发布的100多课时创新授课视频,在抖音平台的观看量已突破百万次。郑云龙自主编程的“煤矿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专项学习小程序,将复杂的法规标准转化为生动的互动问答,让“指尖学习”成为矿区新时尚。
实战淬炼是检验培训成效的最佳试金石。在应急救援实景模拟赛中,各参赛队组要在通讯中断、设备故障的压力下,完成伤员搜救、排水抢险等高强度任务。潞安化工常村煤矿创新性地将战场变为赛场,通过井下环境全能练兵赛、应急救援实景模拟赛、设备维修限时挑战赛等三大实战平台,让职工在高度还原的场景中锤炼操作技能。这种以赛促训的模式成效显著,催生的新技术新工艺已在多个工作面成功应用。
科学的人才梯队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我们通过‘筛’选、‘赛’选模式,扎实推进‘雏鹰、飞鹰、雄鹰’培养计划,目前已有305人自愿入库,53人脱颖而出。”双创基地主任王海川介绍道。创新沉浸式实训课程从基础接线到智能系统排障,从模拟瓦斯突出现场到透水抢险演练,构建了完整的技能提升体系。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赛银奖得主赵恒正是从“飞鹰”训练营起步,最终站上了国家级领奖台。
完善的激励机制为创新活力迸发提供持久动力。“我们着力构建‘以价值创造者为本、以奋斗者为本’的激励生态,让奋斗者吃香、贡献者风光。”该矿党委办公室主任方瑜的介绍彰显了矿井的人才理念。新修订的《技能人才激励实施办法》构建了多元激励体系,2025年仅技师专项激励就惠及902人次。
走进劳模创新工作室,牛树林、王文胜、张世丽三代劳模接力传承“工匠精神”的故事令人感动。全国人大代表张世丽在深入队组宣讲时强调的“岗位就是阵地,创新就是武器”,已成为全体职工的共同信念。这种创新氛围结出丰硕成果:矿井积极与创新平台合作,成功将19项创新成果推向市场。
从“云课堂”的知识赋能到实训基地的千锤百炼,从竞赛舞台的锋芒显露到激励政策的坚实托举,潞安化工常村煤矿通过三维赋能模式,配合数字化手段,成功打造出一条高素质产业工人培养的创新路径。当一批批“常村工匠”走向全国舞台,这座历经40年风雨的现代化矿井用实践证明:新时代矿工不仅要能扛风镐、敢下深井,更要学会编程、精通数据、善于创新,用实干精神和智慧力量共同书写煤矿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图1:职工在常村煤矿实操实训基地学习技术 【企业新举】常村煤矿三维赋能育匠才 图1:职工在常村煤矿实操实训基地学习技术.jpg
图2:郑云龙(左一)积极开展传帮带 【企业新举】常村煤矿三维赋能育匠才 图2:郑云龙(左一)积极开展传帮带.jpg
图3:刘美芝(右)为职工讲解电气知识 【企业新举】常村煤矿三维赋能育匠才 图3:刘美芝(右)为职工讲解电气知识.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