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回复: 0

[已见刊] 高级技师刘钱:现场藏着最好的创新答案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级技师刘钱:现场藏着最好的创新答案(图5幅)
◎王堂超

秋日的扬子石化芳烃厂二甲苯联合装置区,一名身着蓝色工装的人正俯身检查设备接口
——这个在一线坚守14年的扬子石化高级技师,正是“刘钱工匠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刘钱。从青涩新人到破解行业性难题的“技术尖兵”,14年来,刘钱始终把现场当作“创新课堂”,把难题当作“攻关课题”,用一项项硬核成果,在钢铁管道与机器轰鸣声中,走出了一条属于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创新工匠路。
“现场里藏着最真的问题,也藏着最好的创新答案。”这是刘钱的信念,也是他创新的起点。
“有人看刻度上沿,有人看中心,差1%就可能影响产品纯度。”刘钱说。装置内500多台调节阀因刻度读取方法不统一,常出现“一人一个数”的情况。这一“低老坏”问题,成了刘钱首个创新目标。他牵头将调节阀按刻度分成7类,编写了《调节阀位比对标准化操作法》,还针对近3年入职的大学生开展专项培训。
起初有老员工质疑:干了几十年都这么读,没必要这么较真。刘钱不辩解,而是带着大家到现场实测——FV6525调节阀按不同方法读取,偏差竟达5%。数据面前,质疑声消失了。这套方法推行后,不仅及时发现FV8209阀异常振动、调节阀不动作等13处潜在隐患外,还让调节阀故障率下降30%,每年减少因阀位偏差导致的生产调整30余次。刘钱用行动证明:原来创新不用等待大机会,把日常工作做精做细,就是最好的创新。这次成功,让刘钱坚定了“从现场找创新点”的信念。
运行30余年的二甲苯联合装置,VOCs(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成顽疾——紧固螺栓、涂黄油只能治标,刺鼻油气既影响员工又威胁环境,这成了刘钱的新难题。
技术攻关时,活性炭多孔吸附特性给了刘钱灵感:“吸走”VOCs且可再生,成本还低。但老旧装置泄漏点分散,固定设备不适用。刘钱带着6名工作室成员围着装置转,改了数十版草图,最后敲定“铝皮密封漏点+塑料管引气+移动式吸附设备”的方案。
首台设备投用后,VOCs数值达标,但新问题接踵而至:活性炭一个月后吸附饱和,铝皮包裹导致漏点加大难发现。刘钱扎进现场蹲守记录,最终优化出“微压差引气+两级水冷+凝液回收+活性炭吸附”方案,让超标区域VOCs检测值近乎为零,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以前巡检到GA808泵旁,刺鼻的油味呛得人头疼,现在有了这套设备,终于能顺畅呼吸了。”扬子石化芳烃厂巡检外操员程煌标赞叹道,“刘主管总是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紧接着,刘钱又将目光投向了吸附塔隐患问题。吸附塔是二甲苯联合装置的核心设备之一,当时,吸附塔底封头焊缝发现一些裂纹,按照常规做法,需要更换吸附剂和格栅,导致高额耗费。刘钱心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经济有效的解决办法呢?
为盘活老旧装置,刘钱带领工作室成员再度开启创新攻关之旅。他们首先对吸附塔展开全面检测,借助各类先进检测设备,细致掌握了吸附塔内部结构的受损状况。经过多轮分析论证,刘钱创新性地提出“吸附塔在线修复技术”方案。​
在技术实施阶段,受吸附塔内部复杂环境影响——吸附剂已吸附大量物料,导致塔内物料无法彻底清空,不仅修复工具的选型受限,操作空间也被大幅压缩。面对这一难题,刘钱并未气馁,而是带领工作室成员反复试验新型材料与工具,在狭窄的作业空间内艰难推进修复工作。修复进程中曾因一个关键部位受阻:传统工具根本无法触及该区域。他随即组织团队在现场展开数小时研讨,最终想到通过特制改装的微型机械手臂完成操作,成功突破这一技术瓶颈。​
经过无数次调试与尝试,刘钱带领团队不仅圆满解决了吸附塔的安全隐患,更在未更换吸附剂与格栅的情况下,直接为公司节省成本2.16亿元。此外,该技术相关的《一种脱烃系统在线处理工艺》还成功申报一项国家专利并受理。这一成果在行业内外引发广泛关注,众多同行企业纷纷前来交流学习,借鉴相关技术经验。
“一个人强不算强,整个团队能创新、会攻坚,才是真本事。”刘钱说。在成长为技术骨干后,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室带队伍上,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
刘钱带徒不搞“一刀切”,而是为每个徒弟建立“成长台账”。针对理论强但实操弱的大学生,他带着他们跑现场,手把手地教阀门操作、参数调整;针对动手快但理论欠缺的老外操人员,他创新编写《装置流程口诀》,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解工艺原理。徒弟熊通刚入职时怕出错不敢操作,刘钱就让他先在仿真系统练习,再到现场“跟操作”,还鼓励他说:“别怕错,我当年也扳错过阀门,关键是知道错在哪儿。”如今,熊通已成长为扬子石化芳烃厂生产技术室技术员,还在公司技能比武中获得三等奖。
刘钱还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提炼成98项标准操作法,编写了3本内部培训教材,制作了5部“手指口述”操作视频。比如《RIC-300型催化剂装填教程》,从瓷球铺设到太空布安装,每个步骤都有现场画面和讲解,新员工跟着学就能快速上手。在2024年中国石化二甲苯装置技能竞赛前,他每天陪着参赛队员练到深夜,针对薄弱环节一对一辅导,并通过反复测试,总结出“参数预判调整”“异常快速处置”等8个得分关键点,独创了“仿真软件高分操作法”,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每位队员。最终,扬子石化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拿下一金一银一铜和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其中一名队员还获得“中国石化技术能手”称号。
如今,每天清晨走进扬子石化芳烃厂,刘钱还是习惯先绕着装置转一圈——摸摸熟悉的管道,看看运行的设备,和巡检的同事聊几句现场情况。14年过去,他对一线的热乎劲却没有减过半分。有人问他,都成了高级技师、创办了工作室,咋还总往现场跑?刘钱笑着摆手说:“我的本事都是在这儿学的,难题也都藏在这儿。只要设备还转着,我就接着在这儿找答案,干好手里的活儿,守好眼前的装置。”

图1:刘钱(中)对装置VOCs挥发性有机物移动撬装设备进行改造 李树鹏/摄 展示11——创新工匠。图片1:刘钱(中)对装置VOCs挥发性有机物移动撬装设备进行改造 .jpg
图2:刘钱(右)在检查处理装置安全隐患 李树鹏/摄 展示11——创新工匠。图片2:刘钱(右)在检查处理装置安全隐患 李树鹏 摄.jpg
图3:刘钱(中)在二甲苯联合装置800号单元装置现场优化工艺流程 李树鹏/摄 展示11——创新工匠。图片3:刘钱(中)在二甲苯联合装置800号单元装置现场优化工艺流.jpg
图4:刘钱(左)对装置泄漏情况进行排查 李树鹏/摄 展示11——创新工匠。图片4:刘钱(左)对装置泄漏情况进行排查 李树鹏 摄.jpg
图5:刘钱(左)在观察吸附塔底封头焊缝通过在线脱烃工艺处理后的运行情况 李树鹏/摄 展示11——创新工匠。图片5:刘钱(左)在观察吸附塔底封头焊缝通过在线脱烃工艺处理.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