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回复: 0

[已见刊稿件] 90后班长王雯林的“土招”与“新招”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90后班长王雯林的“土招”与“新招”(图3幅)
◎吴镇鑫
“设备状态对照清单再核一遍,这个片区的警示标识马上补位,小李你盯紧劳保穿戴——别等开工再出疏漏!”10月14日清晨,绥化市黑土地保护项目工地的晨雾还没散,90后班组长王雯林的声音已穿透作业区。沾满泥渍的工作鞋踩遍了整个施工点,被汗水浸透的工装紧贴后背,红色安全帽下,他手里的“班组安全晨检表”早已划满核对记号。从设备参数校准到作业区防护盲区排查,从组员的安全帽系带是否扣紧到新进场学徒的操作流程交底,这位年轻班组长把“安全兜底”刻在每一个细节里。
“安全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王雯林说。正是在他的带动下,班组持续保持着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纪录。
晌午歇工,王雯林的山西腔在料场响起:“老张头总偷摸摘安全帽擦汗,那天弯腰捡扳手,‘咣当’一声——料车上滚下一块石头,正砸在刚摘下的帽子上!”他举起那顶带凹坑的安全帽,十多个捧饭盒的工友倒吸凉气,装载机手彭国合下意识紧了紧自己的帽带。
这是工地上常有的场景。王雯林把安全规程揉进“土故事”里:《倔老张的安全帽》《聪明小李的代价》,主角都是“老张”“小李”,讲起来带着山西方言的脆劲儿:“那小李图快抄近路,挖掘机履带‘咔嚓’陷进暗渠,驾驶室差点掀翻!”
故事听着热闹,却真能救命。新来的姜洪昌在料场指挥卸车,正凑近车尾时,突然想起《莽汉卸料记》里被砸伤脚踝的小伙,“嗖地往后蹦3步”——几秒钟后,碎石就砸在他刚才站的地方。老工人李学伟也说:“以前觉得规程是框框,现在干活时,脑子里总冒这些故事,手脚不自觉就规范了。”
光讲故事还不够。王雯林还设立了班组“安全英雄榜”和“安全集市”。工地入口处,两米高的“安全英雄榜”记录着每个人的安全足迹:金色五角星代表主动报告隐患、遵守规程等加分项,黄色三角标则警示违规操作。每周五的“安全集市”上,组员们可以用积分兑换工具包、探亲假。压路机手刘继祥曾因不戴安全帽被扣3分,看着同组辛凯强因报隐患加5分得调休,他坐不住了。如今老刘成了“找茬王”,58分的积分让名字旁缀满星星,刘继祥坦言道:“不戴护具浑身不自在!”金色五角星和黄色三角标看得人心里亮堂。
90后夏春雷曾是积分垫底的主儿,嫌系安全带麻烦、图快抄近路,直到被拉去看事故录像——机械臂扫中施工员的画面,让他攥紧安全帽说不出话。第二天,他把全家福贴在操作台前,主动加入安全巡查队。
不仅如此,王雯林还在班组开展了每月一次的“找茬大赛”,优胜者戴红袖标巡查;扣分的要在故事会“自揭伤疤”。这套“奖得心头热,罚得脸上烧”的法子,让组员们主动报隐患的多了两倍,违规的少了九成。王雯林说:“故事入了心,‘星星’看得见,安全就不是啥难事了。”
面对黑土地复杂的地质条件,传统施工方法频频“卡壳”。王雯林牵头成立“创新实践小组”,拉上技术骨干、老工人和年轻技术员,专啃施工中的“硬骨头”。在生产路施工中,传统的路面压实方法效率较低,而且压实效果也不太理想。王雯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压实质量直接关系到路面的平整度和耐久性,于是组织班组成员开始了对压实方法的优化探索,在会议室里,创新小组的“诸葛亮会”吵得火热。
“咱这压路像擀饺子皮,光使蛮劲不匀乎!”开压路机的刘继祥一边比画一边说道。
另一位成员也跟着抱怨,“昨天压过的路面,中间瓷实得像石板,两边还是松散。”
王雯林突然把安全帽往桌上一扣,灵机一动道:“咱给土地‘把脉开方’咋样?不同土质分区分层治!”说干就干,王雯林带领班组对现有压实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重新规划了压实顺序。他们根据施工路段的长度、宽度和土质特点,制定了分区域、分层压实的方案。
“你们咋琢磨出来的?”监理老马盯着眼前压整平实的路段惊叹。
“土地爷教的!”王雯林笑着掏出一本皱巴巴的笔记,上面写满他记录的各种土质在不同压实次数下的效果对比:“砂土吃‘快火’,黏土要‘文火慢炖’,咱就是灶头掌勺的!”
为了进一步推动班组的创新发展,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每周的“问题诊断会”上,大家围着施工难题“开药方”,王雯林常说:“创新得扎在工地上才管用。”
王雯林深知,作为班组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每一位成员的工作和生活。有一次,他看到挖机操作手姚洪俊往运输车上装填碎石时,每次铲斗倾倒,碎石要么撒落车外,要么堆积不均,导致装车效率低下,还浪费材料。
“小姚,歇会儿,咱俩唠唠。”王雯林拍了拍姚洪俊的肩膀,两人蹲在碎石旁,问道,“你觉得哪儿最难?”
姚洪俊叹了口气说道:“铲斗一倒,碎石就跟不听使唤似的,不是漏就是堆不平。车速快了怕撒,慢了又耽误进度……”
王雯林捡起树枝在地上一边画示意图,一边讲解道:“铲斗离车厢30公分时慢慢倾斜,像用勺子舀汤顺着碗边倒,碎石就不会撒了。下铲用‘点触式’,油门别太猛——得给碎石留缓冲。”
姚洪俊盯着沙地上的“教学图”,突然抓起一把碎石演示:“就像往簸箕里倒豆子,抬太高就溅,太低又堵……”王雯林眼睛一亮:“就是这个理!走,上机试活!”
一周后,姚洪俊的装车效率大大提升,他的铲斗像长了眼睛,总能把碎石均匀铺满车厢,误差不超过五公分。
王雯林没有止步于解决单个问题。他将姚洪俊的案例作为切入点,在班组推行“师徒结对”:让类似他这样突破技术瓶颈的成员担任“临时导师”,与遇到同类问题的新手结对。
老师傅高志国有丰富的挖机操作经验,而刚进场的技术员辛阿力熟悉设备系统,却缺乏实操经验,王雯林让二人结成对子。高志国教辛阿力“手感”,辛阿力帮高志国弄懂设备原理,俩人互相搭台,没多久就成了技术骨干。
王雯林常说:“班组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每个人都进步了,团队才能走得更远。”他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在绥化市黑土地保护项目的工地上发光发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班组长的责任和担当,带领着班组在安全、创新、管理和学习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黑土地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在他的带领下,这个班组会在未来的道路上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图1:王雯林(中)在给组员们讲安全小故事 展示11——班长英姿。图片1:王雯林(中)在给组员们讲安全小故事.jpg
图2:王雯林(右)在对组员开展安全操作规程培训 展示11——班长英姿。图片2:王雯林(右)在对组员开展安全操作规程培训.jpg
图3:王雯林(中)在对钢筋石笼绑扎要点进行交底 展示11——班长英姿。图片3:王雯林(中)在对钢筋石笼绑扎要点进行交底.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