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回复: 0

四川凉山:在保护区与大自然做朋友

发表于 2025-11-17 08:39: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前几天,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巡护员沙妈牛布穿行在潮湿的山林中执行日常巡护任务时,一路惊喜不断:“哇!这里有大熊猫食迹,像啃甘蔗一样留了须须”“这里有亚洲黑熊的新鲜粪便,吃的全是猕猴桃”……
  兴奋的“哇”声背后,是保护区巡护员平凡而真实的日常,也是四川凉山自然保护地建设成就的直观体现。
  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交汇处。保护区内山峦起伏、河谷深切,海拔相对高差2642米,是凉山山系大熊猫种群交流的关键地带。近年来,保护区扎实做好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日常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我们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做好下一步工作谋划。”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曲比石布说,保护区管理局系统梳理成绩、总结经验,经深入研究,计划在“十五五”期间重点开展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改造、探索生态旅游路径、加强保护区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为全面掌握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动态,保护区管理局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生态监测体系。管理局科研监测科工程师陈明华说:“我们将50655公顷保护区划分成35条日常巡护线路,每月巡护不低于20天,记录野生动植物变化和放牧、砍伐、盗猎等人为活动干扰情况。在此基础上,依据省级技术规程,推行精细化的网格监测。”
  在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影像中,大熊猫咬断箭竹的脆响、豹猫奔跑而过的斑纹等,不仅绘制出动态的野生动物图谱,更成为生态政策制定的科学依据。最新数据显示,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数量已从2012年的22只增长至28只;林麝、小熊猫、亚洲黑熊等同域动物遇见率较10年前增长22%。
  “这不是简单的数据增长,而是‘伞护种效应’的直观呈现。”曲比石布说,通俗来讲,“伞护种效应”就是“一物护众生”,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是其他物种安然生长的“庇护伞”。
  截至目前,这个“大伞”下涵盖94种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熊猫粪便养活了粪金龟,吃掉竹子开辟的小径成为豪猪的“高速公路”,栖息过的树冠成为藏酋猴腾跃的理想空间……
  为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风顶保护区管理局创新推行“社区共管”模式,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聘请周边村民担任“生态护林员”。如今,生态冷水鱼、生态蜂蜜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万元,参与农户人均年增收8000元。“保护区一直在教我们怎么和大自然做朋友。”既是村民也是保护区巡护员的桔拿曲铁说。
  “‘十五五’期间,保护区管理局将首要着力于提升核心生态功能。”曲比石布说,保护区将通过大熊猫栖息地改造、探索建立大熊猫放归基地、建设大熊猫迁徙通道等工作,筑牢大熊猫保护根基,建设大熊猫基因交流通道,实现凉山山系大熊猫种群的长期健康与稳定。同时,进一步探索生态旅游路径,加强保护区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开发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实现生态优美与民生富裕的有机统一。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7日 05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