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东工人报》(2025年11月17日 第A4版)
□江舟
今人洗脸,洁面乳琳琅满目。若回古代,是否只能“蓬头垢面”?非也。古人智慧无穷,洁面用品之丰富与功效,令人惊叹。
最古老而普遍的洁面法,藏于家户米缸。 《礼记·内则》明确记载: “面垢,遯潘请鱟。”这 “潘”,便是淘米水。古人发现淘米水 (尤其发酵后)呈弱碱性,能有效去除皮肤酸性污垢和多余油脂。其富含的维生素B族和淀粉,还能形成短暂 “美白”遮盖膜。此法从 《诗经·大雅》 “可以濯溉”的描写,到后世民间秘方,流传数千年,至今仍有信奉者。
另一种取之于自然的佳品,是草木灰“灰汁”。植物灰烬富含碳酸钾,是天然去污碱剂。古人将其溶水滤净,用于洁面沐浴。唐代女皇武则天精于此道,偏爱用益母草烧灰汁护肤,医书《外台秘要》收录其“炼益母草留颜方”,足见其效。
然而,论及古代洁面用品的集大成与普及,则非以猪胰脏为主的 “澡豆”莫属。古人深谙 “物尽其用”,猪胰脏因含强力消化酶去污,早在南北朝 《齐民要术》中便有记载。
唐代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详述澡豆制法:取新鲜猪胰,剔脂洗净,研磨成糊,拌入豆粉,塑形风干成块或球。为求更佳效果,常加入名贵配料:甘松、白芷增香,丁香、麝香提味,冰片清凉,皂角强洁,甚至阿胶、糯米滋养。孙思邈称其“治面黑不净”,久用“面如玉,光净润泽”。更有配方针对粉刺、痤疮,古人“面子问题”的解决之道不逊今人。
澡豆流行与佛教东传相关。佛教戒律《十诵律》规定信众需用澡豆洁身,推动了其传播。但其真正民间普及是在唐宋。此前,它尚属稀罕,《世说新语》载东晋驸马王敦不识此物,竟在如厕时将侍女端来用于隔臭的干枣和洗手的澡豆当作“点心”吃下,闹出笑话,反映了当时的普及差异。
宋代在澡豆基础上,制出更规整的“肥皂团”。南宋《武林旧事》记载临安(杭州)已有专门经营者,足见其商品化程度,堪称现代香皂的天然前身。
明清两代,此物持续风靡,因主料得名,民间俗称“胰子”。清末仅北京就有七十余家“胰子店”,产品远销。创立于明嘉靖的老字号“花汉冲”尤为著名,其招牌“胰子”及香粉品质精良,连清宫也向其采买。从明定陵出土金皂盒皂球,到“花汉冲”盛况,皆印证“胰子”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近现代,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凭票供应的香皂常短缺。古老的手工“胰子”技艺悄然复苏:主妇们购得猪胰脏,剁碎加入火碱或烧碱搅拌,晾晒成型。这种土法“胰子”解了燃眉之急。至今,东北等地老人仍习惯称香皂为“胰子”。这一朴拙称呼,承载着源远流长的生活记忆,是中华先民巧用自然、讲究清洁的智慧回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