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明确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普及率超70%
(全媒体记者 宁黛艳)11月18日,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陕西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于日前印发。方案明确,到2027年,制造、能源、文旅等重点领域智能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普及率超70%,涌现一批典型案例,智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公共治理赋能成效显著提升,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聚集区。
在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面,增强人工智能与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重点领域技术协同创新,推进创新成果加速落地转化。以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场景应用为牵引,积极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加快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智能化建设,推动煤炭智能开采、油气田智能运维、多能互补调度等场景率先落地。围绕全省8条农业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秦农大脑”。围绕全省8条文旅重点产业链,构建智能感知、精准服务、创新体验的智慧文旅新范式。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感知网络、智能化管控系统,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围绕智能建造等重点产业链,培育一批智能建造生产基地,加快形成千亿级智能建造产业。
在助力消费提质、民生改善方面,鼓励建设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智能消费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陪伴型、定制型、沉浸型服务消费新模式。聚焦重点场景需求,扩大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新产品供给。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一、二、三产业深度应用,拓展智能产品制造、数据标注、模型训练等新岗位,推动技术进步与就业岗位创造良性互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深化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省智慧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应用。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保信息平台、影像云平台等智能化建设升级,加快推进医疗大模型研发与训练。
在提升社会、安全、生态治理能力方面,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在数字政务、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托育等领域应用。围绕应急管理、自然资源、公共安全等重点场景,构建多行业公共安全数据集,重点研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提升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控、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等智能化水平。健全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实现对大气、水、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及污染源实时感知和动态跟踪。
在增强基础支撑能力方面,深度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充分利用国家超算西安中心、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等既有算力资源,按需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资源登记、授权运营机制,支撑全省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鼓励行业重点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高校院所等组建联合体,在能源、制造、文旅等领域建设一批行业赋能中心,开发行业模型和细分场景垂直模型,打造一批行业解决方案。加快构建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开展人工智能安全性检测评估,落实相关安全评估和备案管理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