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回复: 0

高考作文有哪些复习路径?

发表于 前天 10: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张秋达

  伴随新学期的来临,2026届高考作文备考已成为高三师生无法回避的挑战。我们要以2025年高考作文题为抓手,理性分析当下作文命题趋势,廓清备考迷雾,实现科学应对。
  以2025年的考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读懂写作材料及要求是写作的起点,也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无从落笔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未做好材料梳理与解读,只抓住了材料中的一点皮毛泛泛而谈,陷入空泛议论与抒情的误区。因此,我们要形成习惯,将作文材料当作阅读文本来认真解读,务必读懂读透。
  材料分别摘引自阅读文本《鼓书艺人》(节选)、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篇目和课外的阅读文章。都是抗战期间三位作家在其文艺作品中的句子。
  将文本进行梳理,可以归纳出:1.共同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承载着人民的苦难、挣扎与抗争)。2.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关注(既有担忧与迷茫,也有苦难中对祖国的热爱,更有对民族未来的坚定希望)。3.“歌唱”与“行动”(从“歌唱”到“行动”的递进——老舍笔下的艺人“想唱却开不了口”,藏着人民的无力感与内心挣扎;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彰显对祖国的赤诚与对侵略者的反抗;穆旦“以带血的手拥抱”,象征以实际行动投身抗争,完成从“发声”到“践行”的升华)。
  通过分析材料,可提炼出三大关键命题信息:1.命题打破应试惯性,强化“教—学—考”一体化,实现“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闭环衔接。2.借助意象捕捉与象征的解码,正如教育部的试卷评析所言,三则材料共同建构起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奔走呐喊、救亡图存,再到振兴中华、民族自强的叙事背景与阅读语境。3.通过理解材料内涵,强调情感共鸣与精神感知融合,既要求以情动人、以思启人,也需要构建内在逻辑链条,深化对“民族魂”的认知,树立“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信念,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有了以上的解读后,我们可以将这个命题材料转化为——在民族的危难之际,有的人“开不了口”,但是“心里直翻腾”;有的人化身为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有的人期待胜利之时,“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这样一来写作难度显著降低。
  在转化后的基础上,我们来确定写作的角度。著名特级教师袁湛江曾指出:“无论作文题怎么出,都离不开‘我和这个时代’的主题,每位考生需准备好三个问题: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我的角色和使命是什么?我的思考是什么?我的作为是什么?”想要实现个性化的联想与思考,可按以下步骤推进:
  首先要对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确定与排列:1.抗日战争、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2.民族精神的传承、爱国主义。3. 抗争的三重形态:“开不了口”“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拥抱”。
  其次进一步分析,解析关键词背后的逻辑递进。人们从“开不了口”却“心里直翻腾”,到“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再到“以带血的手拥抱”,这一过程并非对应抗战的三个历史阶段,而是从个体命运到艺术使命,再到民族复兴的情感与行为逻辑递进。
  接着从历史联想出发,回望抗战时期及历史上,无数在黑暗或变革时代艰难发声的知识分子、艺术家与普通人,歌颂他们在苦难中突围的民族精神,拥抱当下大有可为的时代。直面当今时代,我们是否也面临各类“表达的困境”?表达的动力源自何处?什么样的表达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最后立足哲理升华,将“困境中的表达”提升至生命存在与精神价值的高度——它彰显人的尊严,承载对真理、正义与美的执着追求,搭建起个体与时代、苦难与希望之间的坚韧纽带。
  联想过程中,可横向深挖矛盾,辨析“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等辩证关系,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局限,体现批判思维特质。这些立意既紧扣“民族魂”核心命题,又为个性化表达预留了充足空间。
  2025年高考作文命题,针对当下作文教学中“缺少真实表达”的痼疾与学生思维肤浅化的窘况,作出了反套路的新尝试。其考核重点既体现了命题者的追求,也预示了今后作文的发展趋势,成为备考的核心着力点。重构复习路径,需重点关注以下三点:
  首先,要将教考衔接落到实处。教考衔接已成为高考卷的显性要求,就作文而言,2024年新课标I卷作文材料关联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与本单元《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中的表述“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也同样相伴着。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有着紧密联系。考生若能联想到这段文字,写作思路便会豁然开朗。
  2025年全国I卷的三则材料组合,多层面折射出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题——“青春激扬”(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苦难与新生”(必修下册第五单元、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时代镜像”(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等,形成“沉默蓄力—呐喊觉醒—行动升华”的表达逻辑链,涵盖个体情感、文学价值、民族使命三个维度,助力考生实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写作目标。
  因此,新一轮作文复习需走出“重刷题、轻教材”的误区:不能为应试仓促结束课文研读与单元训练,也不能搁置教材搞大规模机械训练。要严格落实2023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四个关联角度——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学习任务、新增内容、基础知识与选篇,紧扣2024年“高考语文继续强化教考衔接,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引导高中一线提高课堂质量,减少机械刷题,注重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素养”的要求,开展科学复习。
  其次,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2025年考题材料可从哲学、美学、历史等多角度切入,支撑个性化表达,但不少考生仍难以下笔、泛泛而谈,核心原因在于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不足,阅读能力薄弱,缺乏对材料的审美体验与思维开掘。有人说:“身处快节奏、数字化的现代社会,通过阅读,学生收获的是视野的广度、知识的厚度,更是思想的深度、心灵的温度。这些沉潜积淀,不仅能助力学生们在考场之上厚积薄发,更能让他们在应对各种人生考题之时游刃有余。”因此,如何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延伸情感与思维的触角,是师生备考需直面的重要课题。
  最后,强化逻辑思维的训练。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束手无策,最终勉强完篇,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日常复习中,部分学生仅就题论题、碎片化训练,或背诵大量素材与范文,寄希望于考场套作,“自我体验”与“个性化思维”沦为空谈。议论文的本质是说理,要做到顺理成章、逻辑清晰。
  作文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正如曹林老师在《用“逻辑纵深字”驱动表达深度》中所言,可借助“然后呢”“前提是”“谁说的”“来源是”“但是呢”“为什么”“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等打破“感觉自动性”的陌生化提问,促进多元思考、获得新发现。也可通过“更要、才要、而要”等表述推进逻辑,彰显“逻辑纵深”的力量。而这些“逻辑纵深”的实现,要以扎实的逻辑思维素养为前提。因此,逻辑思维训练应成为作文复习的核心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从“套路写作”走向“真实思考、深度思考”,实现作文从“写对”到“写好”乃至“写妙”的跨越。
  高考作文命题从2024年的“问题情境”类材料作文,到2025年的“读写结合”类材料作文,题型虽不断变化,但始终追求“限制”与“开放”的平衡。备考过程中,我们需少些埋怨、多些理性思考,重构复习路径,最终实现思维从简单认同到深度质疑的进阶,让表达更具个性化与思想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