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回复: 0

宗申集团依靠职工办企业调查(下):以人为本 “暖”在宗申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黄仕强 陈俊宇 车辉
《工人日报》(2025年11月22日 01版)

初冬的山城重庆,天气微寒,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宗申集团”)厂区却暖意融融——绿树成荫的步道上职工轻快的脚步,车间生产线上职工间无言沟通的手语,走出车间奔向食堂职工脸上洋溢的笑容,鸟语花香休息区职工惬意的交谈,球场上职工激情跃动的身影……在这里,处处展现着“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图景。

这一幅幅“暖景”,源于宗申集团工会立足职工工作、生活、休息需求,秉持“24小时、365天全过程全天候竭诚服务”的工作理念。集团工会构建“双向奔赴”的和谐劳动关系,让职工的每份期待都有了回应。

“暖”在宗申,不仅是职工幸福感的直观体现,更成为宗申集团依靠职工办企业的生动注脚。

“真正的温暖是读懂职工的需求”

11月11日,重庆市建设产业工人发展型城市暨非公企业工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议在宗申集团召开。宗申集团工会主席梁华在会上作的《职工幸福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典型发言,受到与会者嘉许。与会代表在宗申集团参观时,看到了发言中工会聚焦企业创新发展、聚焦职工需求和急难愁盼问题破解等内容的实景。

会议结束时,正值职工下班时间。记者来到洗衣服务中心,见到宗申动力公司发动机测试返修工文成毅,正从服务窗口接过熨烫平整的衣物。他告诉记者:“职工家里的衣服都可以拿到公司来免费洗。今天送来明天取,非常方便。这样可以减轻我们的负担,省出更多时间休息、娱乐。”

谈话间,记者发现文成毅左颊有一片淡粉色疤痕。疤痕背后,有一段温暖故事。

时针回拨至2018年4月,一天晚上10点。正上夜班的文成毅接到妻子急电,得知家中失火,妻女被困。他急忙赶回家将二人救出,却因没有做好防护措施,他和女儿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烧伤。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额医疗费用,文成毅一筹莫展。此时,宗申集团创始人左宗申夫妇带头捐款10万元,集团工会通过发动员工捐款、启用“员工扶助基金”等方式募资。次日,宗申集团工会主席梁华携30万元现金赶赴医院,不仅解决了手术费用,还在之后一年多里定期探望、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走出“阴霾”,重返岗位。

“现在我们一家生活得很幸福,可以说没有宗申就没有我的今天。”文成毅说。

工会的温暖,从来不止步于紧急救助。宗申动力公司分工会主席白黔平仍记得2009年春运时“一票难求”的揪心场景,重庆各个长途汽车站外,裹着棉衣的职工们瑟缩地排着队,眼睛死死盯着进出的大巴车,不时发出焦灼的叹息。车站内,员工跺脚搓手熬通宵排队买回家的车票。甚至有员工红着眼眶说,“大不了骑400里摩托车回家!”

这一年,得益于“摩托车下乡”政策红利,宗申集团效益大幅上升。于是,宗申的工会干部们萌生创意,“何不由集团统一组织车队送职工回家,让企业温暖职工归途?”这一提议得到了左宗申的全力支持。于是,40余辆大巴车化身“春运专车”,在重庆、四川两地往返奔波2天,运送2000余名职工及家属踏上归途,最远行程超400公里。

这场“暖心返乡行动”一走就是16年,累计护送数万名职工及家属归乡。如今,随着企业效益的攀升,企业每年用于职工通勤、返乡的费用就达1500万元。

梁华这位从一线工人成长起来的工会干部,担任宗申集团工会主席已有17年,深度融入并见证了集团工会的温暖实践。他介绍,集团工会自1997年创建以来,一直以解决职工需求、特殊困难与实际问题为目标,创新“温暖工程”细则,将传统节日、生日关怀、红白喜事、子女就学、困难救助等纳入系统性管理。如,针对因病、因灾致困的职工,集团工会募集资金给予全额救助;统筹“宗申动力城”安居工程,以低于市场价50%的购房优惠助千余名职工安家;坚持每年为考入大学的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截至目前,已有2000多名职工子女受益。

此外,自2011年开始,企业每年花费数百万元为职工和家属提供免费洗衣服务;职工餐厅去年投资500多万元改造后,就餐环境、餐饮质量大幅提升;刚翻新的免费“青工公寓”墙面刷着环保漆,每间房标配独立卫浴与智能家居设备,连阳台都摆着绿植……

“真正的温暖是读懂职工的需求,并‘投’其所好,加大职工服务的投入。”左宗申用了一个当下很流行的词来形容温暖工程,“我们不仅要让职工安居乐业,更要为职工提供‘情绪价值’。”

“双向奔赴才是和谐劳动关系的真谛”

步入宗申后勤公司办公大楼,大门左右两侧分别挂着“宗申产业集团工会”“宗申员工维权委员会”两块牌子,阳光打在牌子上,泛着温暖的光泽。

推门而入,一楼左侧便是维权委员会的调解室,长条形的桌子、配套的椅子整齐摆放,墙上张贴着“事有地方说,问有人去管,理有地方讲,难有人去帮”的红色标语,以及委员会的职责清单。开放式空间虽无奢华装饰,却有让人安心的踏实感。

据了解,该维权委员会于2014年设立。彼时,宗申集团形成“传统制造+新兴产业+金融+互联网”协同发展格局,职工规模突破万人大关。可随之而来的,是职工与管理层间因信息不对称滋生的误会:一线职工流动性加剧,老职工觉得“心里没底”,新职工担心“不被重视”,企业面临“留人难”的困境。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成了工会必须答好的发展问卷。

“调解不是等矛盾激化了才去‘灭火’,而是要让职工随时能找到‘暖心桥’,把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梁华介绍,2014年初,集团党政工联合搭建起集团、公司、车间三级职工劳动争议调解维权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架构,选拔既懂生产流程,又懂劳动法规的优秀班组长、技术骨干担任调解员,并通过在厂区、车间公开调解员的联系电话、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打造“诉求24小时响应”通道,及时解决职工的急难愁盼。

“我们要求各级调委会做到当天能解决的问题绝不过夜,需要举证和创造条件的问题,要在一周内处理妥当,让争议不出厂。同时,集团工会每年组织职工与人力资源部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和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协议,让职工权益得到全面保障。”梁华说,下沉至生产一线的调解网络,让职工安心扎根,与企业共成长。多年来集团保持劳动争议“零纪录”,把“争议不出厂”变为现实。

今年9月30日上午,宗申零部件公司的劳务派遣工何师傅找到梁华“诉苦”,称劳务公司没有给他缴纳社保,在此期间,他自行购买了灵活就业保险。

当天下午2点,梁华召集各方齐聚调解室,调解过程中,他一方面指出劳务公司问题;另一方面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该拿的钱要一分不少,不该得的不多要一分”引导何师傅基于事实合理维权。最终,仅用一个半小时,双方便达成“劳务公司全额支付何师傅的个人参保费、误工费、医疗费、交通费”的协议。

宗申后勤公司物业维修电工杨文均也讲述,今年夏天,厂区空调维修量激增,深夜加班成常态,却仅拿基础加班工资,因此他找到了调委会。

接到反映后,调解员王吉康查阅空调安装及维修记录后,向公司管理层提出:空调自2017年安装至今已8年,近年重庆夏季持续高温导致批量故障频发,“职工汗水不能白流,得算明白账”。

最终公司决定,除正常支付加班工资外,每维修一台空调额外补贴20元,并补发前两个月计件工资差额共1200元。“这不只是钱的事,更是工会把我们的辛苦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杨文均说。

梁华指着厂区随处可见的“调解员工烦心事,温暖员工心”“员工是本,和谐是基”等标语说,“‘暖心桥’一头连着企业发展的责任,一头系着职工冷暖的期盼,双向奔赴才是和谐劳动关系的真谛。”

“笑脸多了,幸福就有了,干劲就足了”

“安全、质量是底线,进度得跟上节奏。有糟心事,尽管去‘心情板’翻牌子。”这是宗申动力公司1011生产线长兼工会小组长郭长波每日班前会与职工们做的暖心约定。

2018年,宗申首条参照工业 4.0 标准建设的智能产线——1011智能制造装配生产线正式投用。这条带动国内摩托车发动机制造新一轮变革的生产线,也因会聚了90%以上的年轻员工,面临着专属的“青春挑战”:生活里的柴米油盐、情感中的起伏波折、职场上的成长压力……看似琐碎的情绪困扰,却影响着生产节奏与品质。

为让年轻的心感受到温暖与支撑,该公司创新设置了“心情管理看板”,通过捕捉职工的情绪“晴雨”,让“快乐工作”理念融入智能制造肌理。

1011生产线正前方的墙壁上,“心情板”在日光灯管下泛着暖黄的光晕,“心情板”上方醒目地写着“娘家人,就在你身边”几个大字,20余名职工的姓名卡整齐排列在板上,每张姓名卡旁都挂着可更换的“笑脸”或“哭脸”图标。

“如果今天职工心情不好,就会贴一个‘哭脸’表情。工会巡检时,会密切关注他的工作表现,并联动‘红嫂团队’及时介入。”郭长波举例,去年有位年轻职工因感情困扰贴出“哭脸”,他以“请双方吃顿热乎饭”的方式,在饭桌上拉家常、疏心结,最终促成这对情侣重归于好,如今二人已结婚生子。

截至目前,郭长波与另外2名工会小组成员,已累计帮助200余人次把“哭脸”变为“笑脸”,解决的问题涵盖家庭纠纷、生活琐事、工作沟通不畅等。目前,这项举措已推广至各子公司、生产线,成为职工“好心情”的“稳定器”。

“心情板”是生产线上的“情绪哨兵”,“红嫂团队”则是职工身边的“知心大姐”。2021年,33人的“红嫂团队”应运而生,直击青年职工婚恋难、工作压力大等痛点。

牵头人周红英在企业深耕27年,去年与青年职工卢祖才结成“一对一”帮带关系。

“工作中,周姐是师傅;生活中,她就是亲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在周红英的帮带下,入职未满两年的卢祖才从普通机加工成长为质量工程师,还邂逅了爱情,实现事业与情感的双丰收。

这样的“快乐哲学”已融入宗申的各个角落。青工公寓“流动工会”平台,每周的茶话会、技能培训、城市融入活动让新职工快速找到归属感;职工活动中心,定期举办的篮球赛、歌唱比赛、手工课堂等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摩托车俱乐部、摄影协会、游泳协会等20余个文艺团体,扩大了职工的交友圈……

诚如郭长波、周红英等老职工常挂在嘴边的:“笑脸多了,幸福就有了,干劲就足了。”

“一个人一天吃饭休息8小时,工作8小时,社会活动8小时,我们要为职工提供24小时、365天的全过程全天候服务。”梁华道出了宗申集团工会“娘家人”的内涵——不是简单的制度管理,而是用真情织就一张覆盖职工工作、生活全周期的温暖网络,让每个职工都能在“快乐工作”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