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东工人报》(2025年11月21日 第A2版)
胡建兵
“没有师傅带,光靠自己摸索,太难了。”华电能源牡丹江第二发电厂的宋佳贺感叹道。在不久前该厂举办的安全技能大赛中,他与师傅黄焰搭档,一举夺魁。这场比赛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采取了 “师带徒”的形式共同参赛。 (11月17日 《工人日报》)
赛前,厂里会举行师徒协议签订会,由劳模、技术能手与青年职工“一对一”结对。合同明确了带教期限、岗位标准和徒弟应达到的技能水平。徒弟成绩优异,师傅共享荣誉;徒弟考核不过,师傅也要担责。这不仅考验徒弟的本事,也是师傅教学成果的检验,促使师徒二人共同投入、共同进步。
近年来,牡丹江第二发电厂持续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将 “导师带徒”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通过 “竞聘+双向选择”精准匹配师徒,优化授课方式,提升带教能力,有效激发了青年职工的学习热情。“师徒同考技能赛”正是在这一机制下的有益探索,帮助师徒在比拼中查漏补缺,实现技能共进。
光有理论不够,实践中的细节往往需要师傅 “点破”。师傅的现场指导,能有效避免理论与实操的脱节,让年轻职工少走弯路。老师傅的安全经验与操作技巧,也能在 “传帮带”中有效传承,避免新人盲目摸索。同时,师傅在带教中也能复盘优化自身经验,实现团队整体水平的跃升。
与过去 “拉郎配”不同,如今的师徒结对更注重双向选择。徒弟愿学,师傅肯教,双方在自愿基础上结成对子,教学效果自然更有保障。
“师徒同考”不仅是一种考核,更是一种激励。它推动师徒在教与学中共同发力,也让 “传帮带”从形式走向实质。对新人而言,遇到良师是幸运;对师傅来说,分享经验是传承。这种方式不仅构建起技能提升的通道,更营造出一种团队文化、一种成长氛围。
“师徒同考”关键在师、行动在徒、重点在带、落脚在实。企业需强化过程管理,提供更多培训交流机会;竞赛内容则应紧扣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安全技能等实际需求,杜绝形式主义,真正让比赛成为人才成长的“催化剂”。
期待牡丹江第二发电厂的这一创新实践能持续完善、形成可推广的经验,让 “师徒共考、教学相长”在更多企业落地生根,营造 “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氛围,助力更多青年职工 “青出于蓝”,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