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天津工人报 》( 2025年11月24日 第 03 版 )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网络购物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新技术的成熟、网络直播等新业态的发展,一些新的乱象渐渐露头。 “双11”刚过去不久,许多消费者连连“吐槽”:有的商家利用AI技术将网红、专家的脸嫁接到普通主播身上,人脸稍作变化以“规避侵权”,并进行虚假功效宣传;针对相关部门治理“无理由退货难”的措施,有的商家研究规则漏洞,隐藏“多买多省不可拆单退货”等限制;有的商家通过AI建造虚假场景,虚构“卖惨助农”等剧情来诱导消费;还有的公司使用“爬虫”爬取他人商品数据……有网友甚至表示“套路太多,算不明白,还不如去商场买”。 从法律层面看,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诸多法律法规已经对网络购物作出规范,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还禁止“虚假评价”等行为,但执法中仍面临技术壁垒,如“后台代码违法”证据难以提取。针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导致的造假、欺诈等,消费者维权成本高、举证难,乱象就难以通过市场自净机制得到纠正。与时俱进创新监管,督促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应该完善执法标准,细化“AI虚假主播”“场景促销”等新型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破解取证难、处罚难等问题,让监管长出“牙齿”。不久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其中针对诸多新情况,就“提升促销活动透明度”“严格规范直播营销行为”等作出要求。有关部门应强化面对新问题的针对性举措,特别要强化技术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构建非现场监管体系,实现对价格波动、虚假交易、违规广告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打击。 社会共治要与法治保障同步发力。相关部门应针对新问题,简化消费者维权流程,推广消费纠纷在线解决机制,针对“AI骗局”等新技术造成的举证难,探索举证责任重新分配等方式降低维权成本,鼓励消费者主动维权。 平台作为市场运行的载体,要有维护行业声誉、追求长远发展的大格局,摒弃不正当竞争,形成“实价优质”的行业共识。要摒弃短期流量思维,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特别是加强算法合规管理,落实“算法透明”,推动人工智能工具应用合法向善。 网络购物平台乱象治理非朝夕之功。网络购物的生命力在于诚信,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规则护航。唯有平台坚守底线、监管精准发力、法律不断完善、消费者积极参与,才能破解网络购物领域的新问题新乱象,让价格回归理性、竞争回归公平、消费回归放心。 金歆(据《人民日报》) 使用外卖餐盒、微波加热用塑料包装的剩菜、饮用瓶装水……在这些日常生活场景中,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小颗粒——微塑料,正悄然潜入我们的消化系统。作为被冠以“环境污染物新载体”之名的物质,权威研究已证实,微塑料广泛存在于食品、饮用水乃至人体组织中。 面对微塑料的迁移特性和潜在健康风险,国内外权威机构建议,呼吁公众通过六项核心措施有效降低摄入风险,构筑个人“防塑墙”。 优选食品接触材料 减少塑料容器使用,尤其要避免将塑料容器用于微波加热或蒸煮食物。优先选用玻璃、陶瓷或食品级304不锈钢容器。盛装热汤、热粥等高温食物(温度>60℃的食物)时,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建议用可重复使用的不锈钢或玻璃饭盒。即使标注“可微波加热”的PP塑料盒,加热超过2分钟也可能导致微塑料大量释放。 切断“隐形”微塑料来源 饮用水首选经家用净水器过滤的自来水,烧开后静置5分钟,有助于部分微塑料沉淀。选购茶包时,优先选择纯棉或纸质包装,避开尼龙材质包装。限制口香糖摄入,可选择标注“无塑料胶基”的天然款。将塑料清洁海绵替换为天然丝瓜络,普通海绵每次使用可释放数万个微塑料。 规范食物储存方式 避免使用塑料保鲜盒长期(时间>24小时)储存食物,尤其要避免塑料保鲜盒接触热食(温度>60℃的食物)及酸性食物(如番茄、醋泡菜等),应改用玻璃容器。使用保鲜膜时,可先在食物表面覆盖一层烘焙纸(油纸)再包裹保鲜膜,减少塑化剂迁移。 购买预包装食品时,优先选择纸质、铝箔等非塑料包装产品。 慎选个人护理用品 避免使用含塑料磨砂颗粒(如聚乙烯PE)的洗面奶、沐浴露、牙膏。这类原生微塑料极易进入污水系统,最终可能通过食物链返回餐桌。为儿童选购玩具时,选择木质、硅胶等安全材质,防止儿童通过啃咬塑料玩具摄入微塑料。 强化室内清洁防护 室内灰尘是微塑料的重要藏身之所,主要源于衣物纤维、塑料家具磨损等。建议每日湿拖地面一次,每周使用带HEPA 滤网的吸尘器深度清洁地毯、沙发两次,减少吸入风险。开窗通风时加装纱窗,可有效过滤30%以上空气中的微塑料颗粒。 参与源头污染治理 严格执行垃圾分类,特别是将塑料瓶、餐盒等可回收物单独投放,提升塑料回收利用率。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依赖,养成自带购物袋、水杯等习惯。支持可降解塑料产品,但须注意,多数可降解塑料需要在特定工业堆肥条件下才能完全分解,在自然环境中仍可能破碎形成微塑料。 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日常摄入水平的微塑料会直接引发急性疾病,公众无需过度恐慌。然而,重视其长期累积的潜在风险至关重要。减少微塑料摄入的核心在于“源头防控+行为优化”,这既是保护个人健康的有效手段,也是减少塑料污染环境的重要助力。 张沼婢(据《泉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