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陶语嫣 中国田协不久前公布的赛事目录显示,今年11月、12月全国共有116场马拉松赛事举办,涉及北京、上海、广东、广西等18个省(区、市),其中仅11月23日就有18场马拉松活动。时间往前推移,包括全马、半马在内的各种路跑赛事,2023年全国举办了699场、参赛人次超过605万;2024年增至749场、参赛人次突破704万。马拉松的参赛者,既有七八岁的孩童,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既有专业运动员,也有普通跑者,孕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身影也频现于赛道之上。除了专业级赛事,马拉松还衍生出亲子跑、情侣跑、公益跑、城市微马等各种类型的跑步活动。马拉松形式之多样、参与人数之多、参与者身份之多样,反映了马拉松运动之热。在一次次奔跑中,个体找到表达生活态度、实现自我认同的新路径,而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持拼搏、永不放弃的价值观也在一次次鸣枪开跑中具象化。当马拉松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和广度“跑”进普通人的生活,它便不再只是一项赛事活动,而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2025天津西青半程马拉松,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参赛。新华社发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背后都有深刻的经济基础作支撑。马拉松以及各种跑步活动的兴起,其实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1910年11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马拉松比赛在南京举办。1957年11月,新中国首次马拉松活动也在南京鸣枪,但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是从1981年北京马拉松开始的,之后国内马拉松活动数量稳步增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马拉松运动在中国迅速升温。由此观之,我国马拉松运动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基本是同步的。国际经验也显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时,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体育消费阶段,这被称为“马拉松赛事现象”。个中原因很好理解,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人们的健身需求会更加旺盛,因此更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马拉松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各地运动设施不断完善,跑道、公园、慢行系统持续延伸,适合跑步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多,为人们“跑起来”提供了便利和条件。 生命在于运动。传统农业社会,体力劳动者占多数,他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运动量足以满足维持身体机能的需要。可现代社会,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很多上班族主要从事脑力劳动,他们久坐、少运动,再加上饮食不健康、作息不规律,很多人的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运动是良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身体健康开始动起来、跑起来。2025年初,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发布的《特征与趋势洞察:中国跑者的运动参与和消费》调研报告显示,37.5%的受访者首要运动动机是“拥有强健的体魄”。跑步是最简单的运动方式,能显著提升心肺功能、加速脂肪燃烧、增强免疫力、改善情绪。正如前述报告显示,我国路跑重点人群的肥胖率(0.74%)远低于2020年国民体质监测成年人群(14.6%),53.96%的受调查者认为,路跑对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效果显著。 2025北京马拉松参赛选手在比赛终点庆祝完赛。新华社发 为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提供抓手 近年来,马拉松热度不减,除了跑者追捧的原因,还跟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有关。对城市而言,马拉松早已超越体育赛事的范畴,而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马拉松传播了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运动风尚和生活方式,可以为城市文化打上青春、积极、乐观的烙印。马拉松活动中,从赛道规划到补给点设置,从特色地标到沿途美食,城市总会将自己最具魅力的一面融入赛事中。比如,天津马拉松路线经过五大道、天津之眼、世纪钟、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让跑者可以从中读懂城市的历史;杭州马拉松路线串联起西湖、钱塘江等景点,让参赛者在奔跑中可以感受“人间天堂”的诗意;敦煌马拉松则将千年丝路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结合,让选手在大漠风光中体验历史的厚重。通过举办马拉松,城市可以让跑者、游客增加对自己的了解,进而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美誉度。 不仅如此,马拉松还能为地方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跟着赛事去旅行”已成为地方政府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据中国田径协会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2月20日,当年全国10项国际金标及以上马拉松赛事,带来直接经济效益54.30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25.39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58万个。 最近两年,为了让马拉松赛事带来“一日参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一家来玩”的叠加效应,福建、湖北、广东、江苏等地都对“赛事经济”“跟着赛事去旅行”进行了专门部署。比如,江苏省体育局等部门出台政策,对参赛人数2万至3万、3万以上的路跑赛事,分别给予50万元、80万元奖励,省外参赛人数比例超过60%的,奖励金额上浮20%。总之,马拉松是集体育、文化、旅游、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为各地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促进消费提供了重要抓手。 彰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我们都知道,马拉松的起源带有鲜明的竞技基因和英雄叙事。古希腊战士斐迪庇第斯为传递胜利消息,从马拉松奔跑至雅典力竭而亡的故事,赋予马拉松运动英雄主义色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马拉松一直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属领域,赛道是竞技的战场,成绩是唯一的标尺,普通人只能作为旁观者仰望。这种由专业运动员主导的参与逻辑,让马拉松长期停留在体育竞技的小众圈层,其文化意义也局限在挑战极限、追求胜利的英雄主义表达层面。 如今,马拉松成为全民皆可参与的体育活动。各地马拉松的跑者都以业余选手为主,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等知名赛事,业余选手占比已超过95%。这背后是现代社会对“成功”定义的重构——人们逐渐摆脱“唯结果论”的价值束缚,更加重视体验参赛过程。很多普通跑者一次次参加马拉松,不是为了成为他人眼中的英雄,而是为了完成自我超越。这种“人人可参与、人人有收获”的文化特质,让马拉松从少数人的竞技仪式转变为更广泛人群的生活方式。 选手们的每次起跑和冲刺都是一次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在各地马拉松赛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装扮与众不同的跑者,比如有的扮成孙悟空,有的穿着汉服,每个装扮的背后都藏着创意和故事。这些个性化表达汇聚起来,让马拉松不仅是赛场,也是秀场——选手们不仅比速度,也秀个性,彰显了当代中国人自信、乐观、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精神风貌。 2025延安红色半程马拉松。王德荣摄/光明图片 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日益原子化——邻里之间互不认识,同事之间只谈工作,社交媒体上多是“点赞之交”,孤独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情绪。在此背景下,以趣缘为核心的新型社交兴起,它们打破血缘、地缘、业缘的传统纽带,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治愈社会疏离感的一剂良药。 马拉松正是这种新型社群关系的代表。很多马拉松跑者反映,马拉松是一个充满温暖与感动的社交平台。赛场上,跑者之间互相鼓励,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周到,观众的加油声震耳欲聋,都让人感受到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与团结。这种友善团结的氛围,修复了现代社会中弱化的社群联结,构建了一种基于互助、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成为原子化社会中跑者们珍贵的情感支撑。 马拉松的社交属性不仅仅体现在赛事当天,还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了生命周期的长期延续。赛场外,马拉松催生了很多跑团,其通过举办庆功宴、复盘会,回顾比赛中的点点滴滴,为下一场赛事出谋划策。在线上,跑者们晒成绩、晒装备、晒奖牌,还自发组建“赛后康复群”“装备交流群”,让社交场景从赛场延伸至生活。这种线上线下联动,让马拉松社交从“一次性赛事社交”升级为“长期生活社交”,最终形成稳定、持久的社群关系。 从跑团组织的日常训练到赛道上的并肩前行,从社交媒体上的互动点赞到生活中的相互扶持,马拉松构建的社交生态,不仅让运动更有温度,也让跑者在追求自我突破的同时,收获了珍贵的人际关系,这正是其不同于其他运动的魅力所在。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6日 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