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回复: 4

科学体检,对自己健康负责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25-11-20 来源: 农村大众报

编者按
  近年来,每年按时体检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但也有人把体检当做例行公事,还有一些人则对体检心生畏惧,生怕查出点什么。这两种心态都不对。体检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我们每个人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疾病风险,通过体检,可以提早发现疾病线索,预防重大疾病发生。可以说,每年体检,是我们掌握自己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
  体检完了,拿到体检报告,学会科学解读报告里那些上上下下的小箭头和医生重点标注的部分,也是门学问。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体检报告怎么看

  核磁检查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
  有些人认为,体检时,核磁检查带来的辐射,比X光和CT更大。对此,专家表示,核磁即“磁共振”,是给人体造了一个磁场,利用电磁波信号成像,既没有放射线,也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
  那么,做一次X光、CT检查带来的辐射,对身体会有影响吗?
  专家介绍,对普通人来说,像CT、X线这样的医学检查,只要剂量没有超过100毫西弗/年,就不会给健康带来风险。而一次普通的X线检查,辐射剂量只有约1.2毫西弗。
  此外专家提示,CT扫描对身体产生的辐射,也并非终生积累的。一般来说,普通CT扫描后,自身会进行代谢修复,时间大约为2个月。
  人体不同部位可以选择不同检查
  面对如此众多的影像检查,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专家介绍,人体不同的部位或疾病,需要不同的检查。例如,骨骼外伤,建议首先采用普通X线或CT检查,不推荐核磁检查;而脊椎疾病则建议首选核磁检查,其次是CT检查。具体情况还需听从医嘱。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主任吕粟介绍,CT检查目前广泛地用在身体检查中,特别是肿瘤的早筛、早查当中。推荐在4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至少要做一次低剂量CT的检查,来排除肺部早期肿瘤。
  拿到报告首先阅读“体检结论”和“健康建议”
  拿到体检报告后怎么看?体检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说明了啥?指标异常怎么办?
  拿到体检报告先看什么?
  首先,建议大家先阅读“体检结论”和“健康建议”。如有高危值,报告中会进行主动提示,并明确告知是否需要“复查”或“就诊”。
  体检报告中的符号是什么意思?
  在体检报告里,当出现向上的箭头(↑)或“H”时,表示检验结果高于正常值;向下箭头(↓)或“L”则表示检验结果低于正常值。如果出现“+”表示阳性,一般多用来提示检查结果异常;“-”则表示阴性,大多用来否定或排除某些病变的可能,但也有例外。正负号(±)表示弱阳性或者不确定的阳性结果。
  大小便检查能反映多项健康指标
  哪些项目异常值得大家注意呢?
  专家表示,大小便检查对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能帮助我们尽早发现问题。其中,尿常规的检验能反映人体代谢和泌尿系统的信息。如果尿液里的红细胞或白细胞出现增多,那就可能会有结石或者感染等情况出现。
  此外,报告中的一些指标也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希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偏高一些,这将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我们希望它低一些,如果过高,它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报告上出现结节、囊肿等字眼怎么办
  专家表示,遇到结节、囊肿也不必过于慌张,多数的肾囊肿、肝囊肿为良性。但如果肾囊肿伴有症状、直径≥5厘米时,需到泌尿外科就诊;如果肝囊肿直径≥10厘米或合并感染、出血,则需及时到肝胆外科就诊。
  此外,如果肺结节>8毫米、磨玻璃样、不能排除恶性,建议到呼吸内科或胸外科就诊。
  专家提示,拿到体检报告不用太过紧张,一些指标数据不在正常值参考范围内,也不代表一定有问题。体检检测到的是一个瞬间的数值,单凭一次体检是不能明确诊断的,还需要综合其它检查结果及本人病史,才能最终得出结论。但是,对于体检报告中提到的“复查”“定期随访”等术语,一定要认真对待。
    (来源:央视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各年龄段各有“必查项”

  各年龄段体检应有所侧重。如何根据年龄科学安排体检项目呢?
各年龄段“必检项目”
  1.30—40岁人群:“三高”应重点关注
  30岁后,虽然人体各项机能处于巅峰状态,但这个年龄段的人普遍工作压力大、应酬多,饮食习惯不科学且运动量不足,容易发胖。这一时期要重点关注血压、血糖和血脂变化,若有异常需马上调整。
  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血压、血糖和血脂,肥胖者建议缩短至每3个月一次。
  女性应重视妇科和乳腺检查。
  男性35岁后,建议每1—2年进行前列腺检查。
  2.40—50岁人群:心血管、肿瘤是体检重点
  这一年龄段是“健康高危期”,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必须关注心脏问题;同时,这个年龄段,癌症发病逐渐增多。
  建议:进行心脏彩超、心电图等心功能检查,并定期做肺部CT以筛查肺癌。
  女性重点关注乳腺及妇科疾病,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筛查乳腺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加上宫颈细胞学检查筛查宫颈癌。
  男性重点关注胃肠疾病,可根据需要选择做胃肠镜,筛查胃癌、结直肠癌等。
  有肿瘤家族史,三代以内亲属有肿瘤病史的人,需要及早体检。
  3.50岁以上人群:重点关注骨密度与血管健康
  50岁开始,人体机能衰退,尤其是女性骨质疏松高发。如出现全身疼痛、易骨折等情况,应排查骨骼健康。同时应注意胃肠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问题。
  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
  警惕萎缩性胃炎、肠息肉、慢性溃疡等疾病癌变,胃肠镜检查不能少。
  同时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如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心电图等。另外,做好眼科检查。
避开体检误区
  误区一:价格越贵,效果越好
  选择体检项目应兼顾疾病筛查需求和身体承受能力。比如影像学检查方面,既要考虑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在疾病,也要考虑辐射量。例如,PET-CT能够检查出来很多肿瘤相关方面的疾病,但是价格昂贵,而且它适用于在已经发现疾病的基础上再进行筛查,在体检过程中并不适用。
  误区二:身体不适才需体检
  健康体检的目的是对疾病进行早发现、早干预。如果身体已经出现不适,往往说明疾病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这时就不适合去体检,而是去就医了。体检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定期去做的常规身体检查。
  误区三:只看报告,不做跟进
  体检后务必认真阅读报告,重点注意异常结果及其解释、建议与干预措施。如发现重大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诊断或治疗。
  (来源:《人民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说说血常规报告上的“箭头”

  拿到血常规报告单时,看到箭头多先别慌,抓住这几个关键指标,就能快速抓住重点。
优先关注这4个核心指标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它是人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通过血红蛋白的指标主要是看有没有贫血。
  正常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90—110g/L为轻度贫血,60—90g/L为中度贫血,60g/L以下为重度贫血。
  数值升高:血液系统疾病。
  常见于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红细胞增多症等。
  数值降低:贫血。
  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就要看看是不是贫血了。医生提示,贫血一定要找到病因,避免贫血导致晕厥、突发心脑血管意外。
  血小板(PLT)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具有止血凝血等功能。正常值通常为(100—300)×10/L。
  数值升高:血栓风险。
  血小板数值轻度升高(<450×10/L)多与生理性因素相关,包括运动后应激、熬夜或月经周期影响。当数值长时间超过600×10/L,且伴随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时,需警惕感染或肿瘤等病理性因素。
  数值过低:出血风险。
  如果太低,会有出血的风险。
  注意:
  血小板数值本身并非血栓风险的直接评估指标,需结合凝血功能检测(如D-二聚体)、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进行综合判断。
  轻度异常者,建议间隔1—2周复查,必要时需进一步检查。
  长期吃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或其他抗凝药物的人,更应该关注血小板。
  白细胞(WBC)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体内时,白细胞能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正常值为(4.0—10.0)x10/L。
  数值增高:体内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可能是感染的信号,即有炎症,也可能与手术、剧烈运动等应激状态相关。千万不要仅凭血常规结果自行服用抗生素,需结合临床症状和专业医师判断。
  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常伴随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数值降低:免疫力可能下降了。
  白细胞数值太低提示免疫力可能下降了。常见于病毒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脏功能亢进等。需结合临床综合考虑,此时需要做的就是看医生,以免耽误病情。
次要指标需结合临床判断
  淋巴细胞比例:如发烧、感冒了,发现淋巴细胞高,病毒感染可能性更大。
  中性粒细胞比例:如果发烧、感冒了,发现中性粒细胞高,细菌感染可能性更大。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如果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往往提示身体有过敏反应或者体内存在寄生虫。
  注意:
  单一的箭头代表疾病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要结合多个指标以及症状,及时找医生检查判断,避免过度诊疗。
  白细胞、血小板数值偏低者,可适当运动,加快血液循环后再复查血常规。
  大多数箭头设计出来是给医生看的,并不是给病人看的。知道一些最基本的健康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要胡思乱想。
抽血前后的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查影响因素很多,为保证检测准确性,请注意以下事项:
  体检前3—5天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避免饮酒。保证良好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体检前一天20点后禁食,可以喝水。
  穿袖口宽松的衣服,抽血时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收缩,增加采血难度。
  采血后按压穿刺点3—5分钟,直至不出血。
  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应立即平卧,必要时饮少量糖水,待症状消失后再离开。
   (来源:央视新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发现甲状腺结节看哪个科

  不少人在体检中会发现甲状腺结节甚至钙化。什么情况应尽快就医?该去什么科室?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宋世兵说,甲状腺结节绝大部分为良性,患者在重视的同时不必过于焦虑。他提示,如果体检发现以下情况,应尽快就医:根据影像检查报告对甲状腺结节进行的分级,4A、4B及以上的结节需尽快排查;如果体检报告显示结节边界不清、低回声,或者结节大小已超过1厘米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沙砾样的点状钙化(微钙化)通常风险较高。
  发现甲状腺疾病应该看什么科?专家建议,如果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钙化,怀疑有肿瘤的可能,一般建议到普通外科就医,有的医院还会细分出甲状腺外科,也有的医院归入头颈外科。如果患者主要怀疑甲状腺的功能问题,如甲亢、甲减等,一般首先推荐去内分泌科就诊。
  宋世兵提示,尽管经过规范治疗后,甲状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很高,但不要因为“懒癌”等说法就掉以轻心,仍有部分患者会发生淋巴结转移、骨转移等情况,一定要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与复查。        (据新华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