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回复: 0

55项专利背后的“创新堡垒” ——记高科建材贺忠善劳模创新工作室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通讯员  刘翊琪

在高科建材(西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有一个为能耗“瘦身”的秘密基地——贺忠善劳模创新工作室。三年来,这支团队成功申请55项技术专利,将创新从纸面落实到生产线,为企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争论,是另一种共鸣

“不断解决新问题,就是我们努力的意义。”站在挂满专利证书的墙前,贺忠善语气平静,目光坚定。

贺忠善劳模创新工作室聚焦型材、管道、铝材及系统门窗四大板块,覆盖产品研发、工艺创新、新材料应用与一线生产技术攻关。工作室采用开放式运作,打破部门壁垒。无论是研发人员、工艺技术人员,还是一线员工,只要有想法,都能成为其中一员。“这里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开放交流的平台,让思想自由流动。”贺忠善说道。

“有时我们也会争论,但大家都是从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反复讨论,最终找到最优解。”在这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与年轻工程师思维碰撞,型材专家与系统门窗设计师观点交锋。以“胶条后供给型材冷却工艺”为例,团队突破传统水冷思维,经过反复试验与激烈讨论,最终采用空气冷却方案,不仅解决生产中断难题,还提升了产品质量。

“不同部门、不同工种,大家在讨论中共同成长,进步更快。”这些看似激烈的争论,实则是推动技术突破的重要催化剂。

传承,让技艺生生不息

除了技术创新,工作室还承担着“传帮带”的重任。每年年初,工作室都会制定任务,选定师徒,量身定制培养计划。仅在型材领域,每年就要培养5至10名技术人才。

模具班班长李浩的成长,是工作室人才培养成效的生动注脚。从一名普通技工,到拥有多项专利的技术能手,他的蝶变印证了“传帮带”制度的价值。“当徒弟站上领奖台或是向我分享专利时,我也会感到欣慰,感觉自己培养的人确实还是不错的。”贺忠善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在车间里,老师傅俯身指导、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操作台前的反复演练……这些无声的传递,让技艺得以延续,也为工作室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创新,植根于实践的土壤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贺忠善始终坚信,创新必须扎根于生产一线,服务于真实需求。

三年来,工作室获得的55项专利,每一件都来源于生产实践,又最终反哺于生产实践。

四腔三密封塑钢窗,是公司的明星产品。“它的气密性、水密性、隔声性能和隔热性能强,综合性能优,最重要的是性价比高,让老百姓都能用得起。”

从构思到图纸,从试验到量产,创新在这里完成了它的价值闭环。每一个技术方案都要经过严格论证,确保能为产品质量提升与成本控制带来实质性改进。

“让更多人用上优质产品”——这个朴素而真诚的愿望,指引着工作室在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在这里,创新不是遥不可及的术语,而是日复一日的实践;传承不是流于形式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滋养。贺忠善劳模创新工作室始终敞开大门,欢迎每一个创新的想法,珍视每一种不同的声音,让机器的轰鸣,合着创新的节奏,与时代同频共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