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天津工人报 》( 2025年11月27日 第 03 版 )
在机床的阵阵轰鸣声中,天津铁路信号有限公司机械加工车间内灯火通明。 加工中心班班长王建达手持卡尺,指尖微微发力,反复比对零件边缘尺寸。当显示屏上的数值与图纸标注完全吻合时,他才在检验单上郑重地签下自己工整的名字。 不远处,几名工人正驻足于“四星评比”公告栏前——“质量明星”一栏中,王建达与他所在的转辙工区加工中心班,名字被红笔圈出,格外醒目。 “这颗‘星’,是全班人一起拼出来的。”谈及上个月获得的荣誉,王建达轻轻在工装裤上擦了擦手。此前,车间接到一批精密配件加工任务,图纸上标注的0.02毫米公差,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微。任务下达至班组时,刚入职的小李捏着图纸,眉头紧锁:“这么严的标准,我们能完成吗?” 王建达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班组成员召集到操作台前,把图纸平铺在桌面中央。“质量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一道工序的接力。”他用红笔在关键尺寸旁画上标记,“我负责首件试切,老周把控铣床精度,小李跟着我学测量。我们每一道工序都要设立‘质量岗’。”从那天起,加工中心班的灯光每天都亮至深夜。王建达带领技术小组逐道工序制定控制点,仅测量方法就反复试验了五种。 转机出现在第三天。老周发现铣床进给速度出现微小偏差,立即叫停生产,与王建达一同调试参数。“当时差一点就进入下一道工序了,多亏老周一丝不苟。”小李回忆,那天大家晚饭都没顾上吃,紧盯着首件零件的测量数据。当卡尺显示“合格”时,班组里响起一阵轻松的欢呼。最终,这批配件实现全批次一次合格,加工中心班也稳稳摘得“质量明星”称号。 在这个车间里,“质量明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奏,而是整个班组的合唱。车间将年度质量目标分解为“班组责任制”,每个班组都确立了各自的“质量铁规”:张亚洲的车工班坚持“图纸先议质量点”,电工班要求“接线必查3次”。这些规定不仅写在班组日志的首页,更深深印在每个人心中。每月的质量考核会如同一堂特殊的“复盘课”,既有奖优罚劣的明确标准,也有“师带徒”的经验传承。 截至2025年9月底,车间各工区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100%,质量缺陷成本同比显著下降。公告栏中的“质量明星”每月更新,而不变的是机床旁专注的目光、卡尺上严谨的刻度,以及班组里并肩作战的身影。 本报记者吴淑平 通讯员李晓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