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要加薪”不容易,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文/邓汉刚
CPI指数连续四个月高坐在6%上不下来,手上的钱有些伤不起了,看着工资条似乎没有追随通货膨胀的脚步,不由得工薪阶层好不焦急,工资什么时候涨?怎么涨?涨多少?成了大家伙儿最关注的事情。
从字面看来,这个问题该由资方来回答,毕竟钱是从他的口袋里面掏出来的,但如若指望资方大发慈悲主动多给,则无异于痴人说梦,是以,加薪这件事必须得由自己争取——无论是“要加薪”还是“给加薪”,从来都不会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资方不会主动加薪,首先在于资本的逐利性,无论在何种产业中,人力成本都是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所以企业会严格控制人力成本的支出以保证自己的利益。有人提出,企业需要利用薪资待遇来留住人才——的确如此,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国内的劳动关系中,大部分还是可替代性很强的“劳动力聘用”,由于人口众多、产业结构不协调的原因,这些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劳动关系中的劳方,对垒资本和企业的能量很小,因为,你没有这份工作可能就衣食无着,而对于资方而言,则有无数跟你我一样普通的劳动者等待着这个工作机会,而且对于许多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种而言,这样的劳动力更迭对于企业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资方不会主动加薪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目前代表劳方力量的工会组织缺位失语。在国外,工人可以通过工会把个体劳动者的力量集合,进而与资方讨价还价。国内虽然也有工会组织,但是如你我所知,目前工会组织的职能已经退化为每年发放寒暑物质和生日节费而已,而且从实际运行来看,工会往往被资方操纵更多,工人对于工会基本没有任何掌控能力,同样,工会也很难真正代表工人的利益。
有人会举例说最近数年来,全国普遍范围内的工资标准提升。看起来这似乎是企业的自发行为,实则不然,这不过是我国经济近年来迅猛发展下的结构性调薪,而且调薪的幅度远远比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通货膨胀的速度,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购买力下降意味着工资不是提高而是“调低”了。
依仗资本方的“自觉”既然不靠谱,那么劳动者该如何达到加薪的目的呢?
从制度层面而言,国家应该完善劳动法规,保障劳动者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对于不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企业进行严厉打击;完善健全工会组织职能,让工会真正代表工人的利益,替工人说话,代工人办事,只有工人的集体力量与资本摆在同一个平台上时,资方才会真正重视劳动者的意见,满足劳动者的诉求。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目前我国仍然处于低工资水平,“人口红利”会继续有利于资本和企业,所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企业良好的阶梯型薪资设置,是劳动者实现加薪的重要保证条件。
坐等制度的完善和整体薪资水平的提升依然被动,对于个体劳动者而言,实现从“劳动者”到“管理者”的跃升,完成从“劳力”到“人才”的蜕变,无疑是现阶段成本最小、见效最快的加薪办法。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创新求变,从“你需要工作”变成“工作需要你”,成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才,你就具有了向企业“要价”的资本。实际情况往往是,当你通过艰苦努力实现能力进阶的同时,你也实现了自身价值的递增,企业不等你“要加薪”就主动给你提高待遇以便将你留在企业中实现更大的价值。
“加薪”,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层面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对于拥有13亿人口、9亿适龄劳动力(且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国而言尤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国意义上的“加薪”将是一个缓慢而庞大的工程;个体劳动者想要撬动这样的境况显然不易,不如转而寻求改变自己,以自身价值的增长来换取薪酬的提高,抛却对于资本“温情”的幻想,将自己的价值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