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陈华 本报通讯员 陈恩文 阅读提示 邀请劳模工匠现场授课,开展订单式培育,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打造淮河能源工匠学院,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应产业现状和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工匠人才队伍。 “这次课程内容安排这么丰富,真是一次‘充电加油’的好机会。”近日,淮河能源集团潘三矿通风区职工刘康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技师班课程培训,得到劳模大师“手把手”教学的他在听完课后对工匠学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为安徽省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和淮南市工匠学院建设点,淮河能源工匠学院自2024年11月成立以来,坚持“集团统筹、部门联动、基层落实”,积极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全力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工匠人才队伍。 聚焦一线生产,提升人才培养“实用性” 在淮河能源工匠学院的师资库里,既有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江淮杰出工匠,也有来自企业内部的劳模工匠、技术大拿。这些劳模大师走上讲台,不仅将前沿的行业技术和理念融入教学中,还向学员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助力学员成长成才。 围绕课程设计,淮河能源工匠学院打破传统框架,构建与时俱进、贴近实际的课程体系。学院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调研,收集专业技术需求与岗位技能标准,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提高培训学习内容实用性。 在最近开办的技师班上,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黄山来到现场授课并答疑解惑。学员们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互动方式,聚焦现场一线生产难题主动思考、深度参与,全方位提升培训实效。 通过劳模大师“手把手”教,刘康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类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还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快速准确地判断并处理瓦斯故障。 今年以来,工匠学院累计开办高级技师班5个、技师班21个,培训地面特殊工种249人次、矿山行业工伤预防培训3401人次、三项岗位人员2794人次。学员们在工匠学院里实现理论素质不断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打通产业对接,提升人才培养“匹配度” “淮河能源工匠学院要围绕企业发展实际需求,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技能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培育品牌。”在淮南工匠学院建设点授牌暨淮河能源工匠学院揭牌仪式上,淮南市总工会将该工匠学院的发展定位予以明确。 淮河能源工匠学院将产教融合理念贯穿始终,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合理规划理论教学、实践实训,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实用性。 “我们推行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淮河能源工匠学院副院长童喜介绍,学院开设淮河能源订单班以及选煤、煤层气、铁运等专业订单班,订单式培育产业技能人才。 为推深做实技能大师“师带徒”工作,淮河能源工匠学院分别在集团下属的张集矿建设分院,在顾桥矿建立工匠学院工作站、在设备租赁公司和铁运分公司建立设备实操实训基地和铁路运输专业实践基地。 以全国劳动模范、集团公司首席技师、顾桥矿机电修配中心主任庞士宝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培养工匠人才阵地。目前,庞士宝共带出徒弟96位,其中高级工48人、技师35人、高级技师7人。 整合培训资源,打造工匠人才“训练营”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工会副主席赵瑜介绍,学院按照“分类培养、分级培训、终身培育”原则,充分发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院、职工培训中心、相关单位培训机构,以及实操实训基地的优势作用,构建多层次工匠人才培训体系。 在师资力量上,集团公司现有的2名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3名江淮杰出工匠、8名安徽工匠、2名安徽省产业工匠、10名淮南工匠和23名淮河能源工匠全部纳入工匠学院师资库,以专业的师资力量保障人才培育质量。 在教学资源上,依托企业实操实训基地、安全警示教育基地、技能实操大厅,以及集团现有的45家市级及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41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培训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学员培训、技能竞赛等工作。今年,淮河能源投入150万元专项资金,从实训设备购置、课程开发等关键领域支持工匠学院建设。 在制度保障上,工匠学院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瞄准国家级(省级)工匠学院建设目标,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育示范基地作用。 赵瑜表示,淮河能源工匠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把工匠学院建设成为高质量的一线职工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劳模工匠攻关基地、创新成果交流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