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航天四院43所构建职工心理健康“1234”工作模式
通讯员 高波 郑涵语
在“健康中国”战略纵深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职工心理健康已成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软实力。面对科研生产任务高压力、高精度、高挑战的行业特点,航天四院43所积极探索构建职工心理健康“1234”工作模式,以专业化、体系化、常态化的心理服务,为科研生产注入“心”动力,让组织关怀直抵人心,为航天事业筑牢稳健发展的“心”防线。
“一个核心”统筹引领,凝聚工作合力
“心理服务必须紧跟科研节奏走,尤其在任务攻坚期,更要做到精准滴灌。”在党委专题会议上,心理健康工作被明确列为年度重点任务。工会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党群工作部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形成“责任到岗、服务到人”的工作网络。通过制定《职工心理健康工作三年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分工与实施路径。在资源保障方面,统筹配置专业人员、专项经费与硬件设施,建立“季度调度、年度考核”机制,推动心理服务从“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构建起“党委引领、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切实保障心理服务工作落地见效、支撑有力。
“两个抓手”夯实基础,拓宽服务维度
走进职工心身健康辅导室,生物反馈仪正实时监测使用者的生理指标,睡眠舱中白噪音轻柔环绕,这里已成为职工随时可访的“心灵驿站”。刚结束设备体验的老工艺员王师傅感慨:“工作结束后过来放松一刻钟,紧绷的神经一下子就舒缓了。”
43所以“两个抓手”为依托,系统夯实心理服务基础。一方面,高标准建设“职工心身健康辅导室”,配备生物反馈仪、VR放松系统、情绪疏导沙盘等专业设施,提供集生理调节、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构建起“所-部门-班组”三级心理联络员网络,让心理关怀延伸至一线,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这一全链条响应机制,精准覆盖科研生产末梢,确保心理服务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三个导向”驱动创新,提升服务质效
在“270度”沉浸式冥想训练室里,不少职工正跟随系统引导进行呼吸调节与身心放松,在这场融合“心理+科技”的体验活动中,大家切身感受到创新服务带来的魅力。
43所坚持以“职工中心”为导向,通过问卷调查、一线座谈、线上留言板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职工需求,精准聚焦任务攻坚期压力、青年职业焦虑、双职工家庭照料负担等现实痛点,将资源优先投向职工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导向,推动传统EAP服务向职场积极心理学方向升级,引入VR压力模拟训练系统,并开展“心理+体育”健步走、“心理+艺术”绘画疗愈、“心理+团建”素质拓展等系列特色活动,逐步构建起具有航天特色的心理服务品牌。坚持“长效常态”导向,将心理健康工作全面纳入单位管理制度体系,定期发布《职工心理健康发展白皮书》,推动心理服务与科研生产、人才培养、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根本转变。
“四道防线”筑牢屏障,构建全周期体系
“以前总觉得心理健康是小事,现在每周都会主动来放松身心,学习减压技巧。”一位一线职工的朴实感言,折射出心理普惠预防工作的实际成效。
依托“生理+心理”双模态测评系统,43所建立起“绿黄红”三级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利用大数据手段精准识别职工心理风险。在任务密集阶段,开通心理关怀绿色通道,提供“一对一”咨询、团体辅导等分层分类服务。同时,通过线上科普专栏、线下主题海报、专题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年均开展心理健康培训12场,覆盖职工1500余人次,心理疏导成效显著。
如今,43所已构建起“普惠预防-精准识别-高效干预-生态优化”四位一体的全周期心理支持防线,实现心理关怀全覆盖、服务响应无死角。主动求助率提升30%、中重度心理失衡比例下降25%——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张张舒展的笑脸,是科研一线愈发饱满的奋进力量。当心理关怀融入航天精神,当专业服务护航远大征程,43所以“心”为翼,助力每一位航天人在逐梦星河的路上,收获身心的安宁与幸福,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心动力”。
展望未来,43所将继续深入贯彻“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深化“1234”工作模式,不断完善心理服务体系,以专业支撑和温暖关怀,守护每一位职工的心灵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