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16|回复: 0

承德供电公司将“职工创新工作室”普及到班组

发表于 2011-10-25 20:49: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承德供电公司将“职工创新工作室”普及到班组
——访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金牌工人”、“能工巧匠”、线路工队伍走出的发明家赵国良


    十二五规划中提到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各地政府为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往往以颁发“职工创新工作室” 荣誉奖牌的形式来肯定和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创新工作室”一直都是发给企业的,然而,今年却渐渐在班组中普及开来。

    10月21日,记者采访承德供电公司时了解到,今年4月,承德供电公司召开了职工创新工作室授牌仪式,并为首批4个创新工作室和1个创新成果转化基地进行了授牌。4个“创新工作室”都是以班组为主体,成员均为班组中的技术骨干,他们立足本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发创新项目,提高工作效率,并为企业创造了无数的荣誉。

    一个地处偏僻、电网发展与经营管理原本相对滞后的供电企业,一些在这个企业中默默无闻的班组职工,何以在短短几年内,聚然蕴聚了如此强劲的创新活力,涌现出这般优秀的发明成果和创新人才呢?又何以承担起职工创新工作室这个招牌呢?

    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承德供电公司输电部“赵国良创新工作室”。

    “赵国良创新工作室”领军人赵国良,浑身上下朴实无华,忙起来时就像一阵风。真真坐下来,他的沉静亦令人惊异,惟独那闪烁的目光,让你亦令人涌动的激情。谈到荣誉,他谦虚地称自己“两手托两家” ——两手就是国家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和工作生活中的多面手,这是真实的;而两家则是他人的恭维,即:发明家和维修专家。也只有靠两手的努力才能托起。对于成功,他有自己独到见解,认为那是性格、兴趣、机遇、阅历、热情、勤奋多种因素碰撞的结果。

    在对话中不难感受到赵国良对待工作的那份求真和敬业。他凭着刻苦钻研潜心实践,掌握了高超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无论做什么工作,总是全心投入,甚至有时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而许多奇思妙想恰恰就是这样产生的。

    挂接地线是线路检修中一项重要安全技术措施,每次检修都会遇到。一次,赵国良发现操作人员探出身去挂地线,既别扭,又危险。感觉其中必有原因,经过反复观察研究,终于发现症结所在——原来随着电压等级不断提高,导线、杆塔及塔身三者之间的空气间隙及距离越来越大,造就接地操作杆长度不够,自然就会影响到操作。隐患一经查到,赵国良决不放过,通过反复分析研究,一个自制全新短路接地工具的大胆设想诞生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以饱满的热情,废寝忘食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到研制中。人们经常见到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操作间,一动不动,身边摆满了各类工具、材料、仪器和书籍,有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半个月后,一种新型短路接地工具终于诞生了!经试验,操作性、安全性大幅度提升。这项成果荣获中质协“众和化塑”杯QC成果发布一等奖,并获得国家注册专利。赵国良告诉记者:是企业重视创新,班组职工才有了“创新工作室”这个展示的舞台,在“赵国良创新工作室”里的每个成员都是像他一样,有着自己的创新成果,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方便职工作业、为企业增效。望着眼前这位朴实执着的外线工,看着墙上高悬的“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熠熠闪光的八个大字,此刻,我感受到了这些默默无闻的班组技术骨干身上那份足以扛起“职工创新工作室”这块金字招牌的力量。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员工的创新意识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全国各企业都愈发重视发挥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作用,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今年,创新工作室已经普及到了班组,我相信将来像“赵国良创新工作室”这样以班组为基础的创新工作室一定会遍地开花,会有更多班组中的发明家走上舞台,喊出我们工人有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