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84|回复: 8

数据显示9成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

发表于 2011-11-1 14:43: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核心提示:调研数据显示,愿意回农村定居的农民工只占8.8%。只有7.7%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农村定居,而老一代农民工的比例为13.3%。有研究资料显示,失地农民约4000万,在土地出让金中开发商和政府获利丰厚,而农民获得的收益却相对较少。

  新京报10月31日讯  昨天,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副部级)宋晓梧任院长。宋晓梧在作报告时说,有研究资料显示,失地农民约4000万。

  土地出让金农地占多少?

  2009年,政府获得1.5万亿土地出让金,去年全国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达2.9万亿,同比增长106.2%。宋晓梧质疑,“看起来都是国有土地的出让金,但政府能把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这其中有多少是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后获得的收益?”

  “政府的土地出让金中,农村土地所占比重值得研究”,宋晓梧援引公开的报道说,2010年,湖南衡东县白莲镇白莲村农民的19.3亩地被收购后,开发商获得收益850万,政府获得收益620万,而农民只获得47万,“开发商、政府收益分别是农民收益的18倍和13倍”。

  “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宋晓梧援引人社部数据说,去年外出和在本地从事非农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达24223万,其中外出农民工由2005年的9809万增至15335万,全国工会会员中农民工也占8855万,在城市里从事苦脏累险工作的70%以上都是农民工。

  宋晓梧反对任何专门以“农民工”为主题的奖励、晚会甚至政策,“任何有利于固化农民工身份的做法在方向上都是错误的,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为什么没有农民干部、农民军人、农民教师、农民影视歌星、农民体育冠军,也没有农民部长,农民司长,却只有农民工?”

  愿回乡农民工不足一成

  宋晓梧说,现在农民工入城的主要难题,一是户籍限制和公共服务的城乡分割,二是老家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八成农民工即便不放开户口也将长期留在城镇。”

  宋晓梧援引的调研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16—25岁的41.4%没有承包地、36.4%没有宅基地;25—30岁的35.4%没有承包地、33%没有宅基地。愿意回农村定居的农民工只占8.8%。只有7.7%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农村定居,而老一代农民工的比例为1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4:46:35 | 查看全部
新生代农民工为什么“不愿回家”

  调研数据显示,愿意回农村定居的农民工只占8.8%。只有7.7%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农村定居,而老一代农民工的比例为13.3%。有研究资料显示,失地农民约4000万,在土地出让金中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获利丰厚,而农民获得的收益却相对较少。(10月31日《新京报》)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城乡之间的疏离,不是年份可以表征的度量衡。如果单纯从趋利避害的逻辑上分析,我们很容易将新生代农民工“不愿返乡”归结为思乡情结、乡土意识、家庭观念等浅显层面,但事实上,城乡差距自古有之,为什么在差距缩小的路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奔走、甚至厮守在城市?

  这个问题令人联想起近期《人民日报》等媒体对“逃回北上广”现象的思考。时隔不过一年,当初那些选择远离北上广去“安放青春”的年轻人,又从二三线城市回归北上广。北上广于是成了名副其实的“围城”:身在其中,时常纠结;一旦离开,分外留恋。群体选择的背后,是笃定事实带来的现实选择。

  其实,早在白领们“逃离北上广”之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用脚步做出了更为准确的选择。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珠三角等沿海城市有大量农民工因订单而失业,事实上,不少失业的农民工仍“滞留”在城市。彼时,不少专家学者将之归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没干过农活、吃苦意识差、爱挑剔云云,但此类“弊病”不过是人之本能,并未能真正解码新生代农民工恋栈城市的真实动因。而今,当白领们无法忍受二三线小城市的“寻常生活”时,社会对“逃回”与“留恋”的反思才较为接近事实的本来面目。

  农村或小城市之“小”,不在于没有高档商场、KTV,也不在于马路与大楼的区别,而在于其间的隐性成本与价值状态。一者,农村虽然有厂、有企业,“托人说说”就能揾工,但也正因为一切靠熟人规则成事,很难找到能实现梦想的星工场;二者,公共服务差强人意,创业或办事的权力成本过高,而低效率、无责任的乱象又无法通过“公共监督”或“投诉”的方式加以纾解。相对而言,大城市是在办事、农村是在“理人”——前者程序可稽,后者则有较大的随意性。

  理顺这层利害,就知道返乡与否决不只是虚荣不虚荣的考量。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相对公平性,是新生代农民工最大的归属感与安全感。梦想、尊严……凡此种种,不只是小白领或新生代农民工的渴望,而是人类亘古的精神诉求。这是一场方向与路标的选择,激荡或洋溢在大城市的那些亮点,即便因为“高房价”、“户籍门槛”等忽而“浮云遮望眼”,但一朝离去,总能发现其间的珍贵与不易。

  流动创造财富,公平兑现梦想。那些宁愿在城市角落漂泊也不愿回乡的人,未必个个都是虚荣的傻瓜,相反,他们也许更知社会冷暖、更懂得生存的价值与意义。2010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2011年初,全国总工会在《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中提出,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因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长于经济迅猛发展之时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有着“新中国”的印记与影子,他们不单单是一个年轻的族群,而且迟早是承载国家荣光的引擎。他们的“家”在哪里?需要我们去静心思考。(邓海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4:58:02 | 查看全部
农民工的春天即将到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4:58:24 | 查看全部
领导干部要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住房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4:58:35 | 查看全部
还有农民工二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4:58:4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7:27:40 | 查看全部
他们的“家”在哪里?需要我们去静心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6:37:33 | 查看全部
农民工不愿回乡因为土地难以养活自己

  “中国人逃不过归乡情结,因为家乡就是灵魂驻栖的地方,无论多么遥远……”这是《思乡结》里的一句诗。可当今的新生代农民工却少了这种思乡结,他们再也不愿回到那块土地上,这又是为什么呢?有研究资料显示,愿意回农村定居的农民工只占8.8%。只有7.7%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农村定居,而老一代农民工的比例为13.3%。(《新京报》10月31日)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思乡情结,这种情结叫做魂牵梦萦,叫叶落归根。说他们不愿回家乡定居,那是假话,是生活的逼迫和无奈,让他们走进了城市,就无法回头。回家乡定居,能和父母长期居住在一起,享受到亲情,这种天伦之乐的享受谁会不愿意?再说他们的亲朋好友也都在那块故土,其实,故乡是他们充满向往的地方。

  可向往归向往,现实总让他们很尴尬。一个人不管到哪里,首先是以生存为基点,如果在一个地方不能让他们生存下去,感到了生存的压力,显然就会选择逃离。他们选择城市,是因为在城市要比在乡村生活得好些。在城里打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在农村种田,一个人种10亩田,一年的纯收入不会超过2000元钱,只相当于他们打工一个月的工资。靠种田那点收入很难养活他们,他们早已适应了都市的消费,少了父辈那种节省,要他们过父辈粗茶淡饭的日子,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他们从小就离开了农村,成为与父辈相区别的城里人,其思维方式以城市为坐标,对农村完全陌生,但如果农村的收入高于城市,且消费方便,又有多少人愿在城市漂泊?假如他们的家乡是华西村(6.41,0.05,0.79%),还有人不愿回乡定居吗?

  的确,他们和城市孩子一样被娇惯,没有父辈的吃苦忍耐精神,看不上低收入的体力活,又没有机会找到高收入工作。这是他们在城市中的一种尴尬,至今也难以融入城市,至今还受到歧视。但他们依然留恋于城市,无疑是因为在城里打工比在家乡种田强得多。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城市也感受到“高房价”、“户籍歧视”,但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相对公平性,却让他们感到了归属感与安全感。梦想、尊严、自由……这些都是新生代农民工渴望的。

  不愿回乡定居,还因为乡村的败落。不说乡村一成不变,没有发展,但几十年来变化不大是可以说的,有的村庄还在败落,甚至在消失。农村最根本的东西没有变,主要是农民的命运没有改变,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没有改变,几乎还被排斥在社会体制之外。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在资源分配上不仅侧重于城市,使得农村长期缺乏发展要素,土地价格剪刀差、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劳动力价格剪刀差,也使农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长期的“剪刀差”把农村剪得十分贫穷。报道还说,新生代农民工中,16—25岁的41.4%没有承包地、36.4%没有宅基地;25—30岁的35.4%没有承包地、33%没有宅基地。没有宅基地就没有建房的屋基,也就是没有定居的条件,他们还能回乡定居吗?( 洪巧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11:53:22 | 查看全部
农民工都不愿意种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