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10|回复: 0

高校自主招生目前存在的弊端

发表于 2011-11-3 20:13: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考恢复30多年,责难之声不绝于耳,但是,高考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一些高校推出的自主招生,以期弥补高考之弊,殊不知,自主招生的弊端并不亚于高考的弊端。
    1、自主招生难保公平并“歧视”农村考生
    北大试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刚推出就备受关注,一开始大家都很兴奋——因为那些被现行高考制度埋没了的偏才、怪才有可能借助这一制度脱颖而出了。因为如果没有破格录取,就没有钱钟书、华罗庚、季羡林、闻一多、吴晗、曹禺、臧克家等这些大师。这些大师在当时都没有考上大学,都是被慧眼识才破格录取的,而北大的试点无疑是开了个口子。因为不是所有的中学校长都有资格实名推荐,这让许多人都有一种丢了公平的感觉。
    自主招生影响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有人说,单纯用分数来定高下虽有不公平的地方,但它毕竟是一个客观的标准,如果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高校,主观性会非常强,将会造成极大的不公平,甚至带来社会问题。
    自主招生“歧视”农村考生,成为争议的一个焦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可能因学习条件“限制”了见闻,又由于信息不对称,这势必给广大农村考生带来不利影响。自主招生对农村学生不公平,除了出行住宿等高成本外,五花八门的考试内容也成了农村学生参加自主招生的“绊脚石”。
    在自主招生中,题型越来越活,对考生的知识面要求越来越宽,有些考试内容农村娃可能根本就没接触过,比如电脑、网络、旅游等知识,很容易败下阵来。
    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制度下,常常是劣势的一方。目前自主招生的话语体系都是“城市”的,无论是琴棋书画的特长竞赛还是以演说为主的面试环节,都将农村学生置于弱势地位。有人说,自主招生其实是为占据优势教育资源的学生多开了一条进大学的路,却间接剥夺了更多只能依赖高考改变命运的寒门子弟进入大学的名额。
    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的农村考生人数远低于城市考生。近几年来,教育城乡差距由隐性逐渐变为显性,重点高校农村学生越来越少,统计数字表明,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为50%,重点高校仅为30%,这其中自主招生中的“城市视角”进一步拉大了这一差距。
    温家宝总理曾感叹,“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
    2、自主招生有提前“掐尖”和给“权利寻租”提供方便之嫌
    自主招生本意是给考生拓宽就学门路,增加就学机会。但近几年的运行实践证明,先天不足的自主招生已经或者正在沦为少数名校抢夺、垄断优质生源的工具。
    在一线教师眼里,“校长推荐”是自主招生的一次探索和改革,但也是变相提前“掐尖”。为吸引优秀生源报考,有的高校开出了优厚条件。
    高校自主招生降分录取政策各高校标准并不相同,通常是降10分到20分之间,最少的降5分,最多的降60分录取,还有的特殊人才,只要高考成绩达到省一本录取控制线就录取,清华大学就有这样的政策。甚至还有的降到二本录取控制线高校就录取。
    “加分幅度上涨,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大学争抢生源的热情。”今年“北约”、“华约”和“理工系”等自主招生三大联盟对峙,生源争夺尤为激烈。北大清华给分“出手大方”大约应有此意。据介绍,南方的一些名校在降分幅度上更有魄力,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就向部分优秀北京考生抛来“够一本线就录取”的超级大礼包。
    自主招生在理论上为高校提供优质生源保证,一定程度上防止偏才、怪才因高考发挥失常而名落孙山。然而,人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现在高考如此严格,尚且难以完全避免各种人情因素,如果扩大高校自主权,会不会大开腐败之门?
    人们对自主招生的质疑,也源于对社会诚信的集体焦虑。从高考被冒名顶替事件、名目众多的高考加分,到近来几所大学爆出的校领导贪污大案等一系列事件,暴露出被视为象牙塔的高校也开始在市场浪潮中沾染了社会不良之风。事实上,自主招生这块自留地,不少学校招生过程并不透明,为学校某些部门权钱交易提供了一种机会。自主招生这一探索之举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仅靠高校自律远远不够,如果缺乏制约和消除危机和阴暗面的先进制度和保障机制,就有可能产生“权力寻租”“权力滥用”等行为。
    当下对于高校自主招生的质疑声从未停止。从“自主招生会不会为‘走后门’、‘托关系’、‘暗箱操作’打开方便之门”到“自主招生的‘城市视角’会不会挡住农村学子的脚步”。人们有理由期待这种高考改革制度能够更加完善。
    3、自主招生冲击了中学正常的教育
    有高三班主任说,现在不少学生和家长都在打听省内外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事宜,在学校,班主任们一接电话,十有八九是家长们咨询自主招生的。一时间,原本紧张有序的备考,无来由地多了几分浮躁。
    自主招生这几年还形成一个导向,引导学生去做难题。可能各种竞赛有所降温,但现在自主招生温度在上升,成了另一种学科竞赛。这样的导向是错的,因为有些能力不是用纸笔考试能够反映出来的,同时,不是所有能做难题的学生就一定具备培养价值,自主招生应该通过更多的形式,把那些纸笔考试招生不容易体现的能力反映出来。
自主招生的考试难度大大超过高考,有的考生参加完这类考试后,觉得自己欠缺太多,陡然慌乱起来,自信心大受打击。每年自主招生结果出来后,没有获取资格的学生,难免会失落、自责;而有的获取资格的学生,自恃自己有几十分的优势,在备考中有所放松。如果这里放松一点,那里放松一点,优势便会荡然无存了,甚至连“老本”都拼光了。
    放眼全国,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也在不断增加。这让很多需要通过自主招生提前拿到高校通行证的学生压力颇大,一方面,需要应对各高校的单招考试、面试,另一方面,四处赶考也浪费了正常的学习时间。
    据统计能够直接获得高校自主招生的大赛有: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创新英语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等等。所以想要拿到高校自主招生的通行证,在高中期间积极参加这些和自主招生挂钩的大赛相当重要。我们已经看到有些自主招生考试使得学生们正常的学习节奏受到了影响。
    高校自主招生把选拔对象仅仅圈定在极少数省级以上重点中学的做法,在惠及少数高校和很少一部分考生的同时,对相应的负面效应考虑显然不足。高校如此自主招生岂不是在向人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要上重点高校就得上名牌中学,最起码也得是省属重点中学。我们可以预言,如此自主招生将会使中学择校热进一步升温,而随之产生的腐败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现在,自主招生变成了一次小型的高考,让高中毕业生在高考之前先经受一次折磨,弄得那些要参加自主招生的高三学生承受很大的压力,变成了考试机器,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大学自主招生一般是1月组织笔试、2月或3月面试,这种安排影响到了高中的正常教学安排,不利于高考复习。
    自主招生安排的考试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考试后的信息反馈先后不一,这都给中学教育秩序带来了冲击;大学自主招生评价体系各自为政,中学教学持续遭遇严重干扰。
    4、自主招生增加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自主招生又是笔试、又是面试,偏远地区的考生往返奔波,家长陪考,交通、住宿少则上千元,多则几千元,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从已往被自主招生录取的案例来看,他们很多是因为“特殊才能”被录取的。为了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和确保录取率,许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如面试能力训练班、奥数辅导班、琴棋书画特长培训班等。著名培训机构新东方对此也开设了相应的自主招生的辅导班。很多家长为了赢得高校的自主招生,让孩子参加上述各种辅导班,刻意培养其特殊才能,而上这样的辅导班花费不菲,并且新的课业负担又加在了中小学生身上。
    一些家长因此叫苦不迭,他们表示,自主招生考试现在似乎已经变味了,俨然变成了一场“有钱人的游戏”。
    5、自主招生试题并不比普通高考试题“高明”
    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是高校自主招生表面上说是高校自主选拔学生,为高素质人才以及通常人们说的‘偏才’、‘怪才’提供读大学的通道,但实际上每所自主招生的学校都带有很严重的应试倾向,和传统的高考模式并没有区别开来。
    自主招生不能扭曲成为另外一种小高考。如果自主招生只是把以前全国统一考试变成高校自主命题考试,考试的内容也没有太大差别的话,那么,这样的自主招生实际上就会比以前统考统招更遭,这是必须要注意避免的。
    一些自主招生考试命题,受到了大量的质疑。自主招生的核心环节是两个:自行组织的笔试和面试。就笔试而言,最关键的是无法说清楚一个道理:凭什么认为自主招生的考试题比高考题更科学、更可靠、更能测验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如果真的如此,那为什么不能把自主招生试题变成高考题?或者,如果认定自主招生的出题者更高明,那为何不请他们进行高考命题?自主招生笔试,除多了一些偏题、怪题和难题之外,与高考真的不同吗?较大规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提高了自主招生笔试环节的效率和便利,但与此同时,也使得自主招生的笔试更像另一次高考了。就面试而言,多了这样一个环节,在理论上当然是有助于更好地考察学生,但是,在操作层面,问题很多。面试题目,不可能、也不应该有标准答案,而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评委的主观判断。对那么多同学进行面试,肯定需要很多个面试小组,如何能够保证不同小组的评价标准都大体一致?综合素质到底包括哪些?对于中学生的几十分钟的面试,是否真就能看得很清楚?面试结果会形成几十分的差别,是否真就反映了学生素质的差别?脱离难题、偏题本身,各校对自主招生测试的学科范围也不相同。如在“北约”联考当中,不同学校要求测试的学科也不同,不少学校忽视语文学科考察也一度引发了不小争议。和高考、中考有“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不同,绝大多数高校除了一句笼统含糊的 “要求考生具备全面综合素质”之外,并不会公布考试标准,不少高校的自主招生甚至不公布样题。在面试当中,不少学校的面试官在面试之前没有系统的、统一的培训,面试现场甚至和考生进行“脑筋急转弯”,用来考察学生的急智,但学生一方面性格有差异,另一方面成长环境也有限制,很多具有潜力的考生未必符合考官的“优秀”标准。



重庆市江津二中  彭秀

邮编:402284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德感正街288号江津二中
电话:13590883876  
邮箱:peng111_xiu@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