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440|回复: 25

仅供业务交流:强化深度新闻写作迎合中央媒体用稿需求

发表于 2008-4-18 13:06: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强化深度新闻写作迎合中央媒体用稿需求
                                 杨锦竺
    新闻竞争,加强宣传报道,成为现代企业文化发展,广告效应的有力手段。
    如何让企业在长期的新闻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占据优势的宣传效应,在攻克数量的基础上,如何提升品牌效应,提升稿件质量。笔者认为,需走深度报道之路,报道有了深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更好地塑造企业形象,树立企业长盛不衰的品牌意识。
一.深度新闻定义界定:
    何为深度新闻报道,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在思想上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也有人认为,
深度报道是更长更详尽的报道;更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解释性报道,一种“大报道”。而在港台业界,深度报道则被指认为是一个与动态消息(或硬新闻)相对立的“软新闻”概念。
在我国,深度报道也称为“全息报道”、“全方位报道”、“解释新闻”、“大特写”、“社会纪实”。
    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通常应包括12项具体指标的部分或全部: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时效、时态和建设性意见。
    一篇好的深度报道应该整合历史的、现在和未来的多种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
深度报道是一种长篇幅的报道,主要用于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反映;二,它不是一般的报道对象,而是深入到事物内部和各个侧面,全方位地去透视矛盾、分析矛盾、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涵,反映事件的深层意义;三,在写作中,除了通常的用事实说话外,还要求有分析、有解释、有评论,说明来龙去脉,讲清原因结果,并能预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我国深度报道的发展状况
    随着新闻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新闻信息需求,读者已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更想知道这些事为什么发生、意味着什么,与自己关系如何等。深度报道这一形式适应了这种要求。
从20世纪80年代起,深度报道在我国逐渐成熟起来,特别是1987年,被新闻业内人士认为是“中国的新闻报道年”。当时的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发表的深度报道篇幅很多。
    进入90年代后,深度报道更是被各家媒体所看重。最著名的有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南方周末、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成为读者和观众喜欢的栏目。而在我们矿区常看到的报刊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媒体对深度报道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工人日报的班组天地、政工视野、工会维权、法制版、劳动保障、社会周刊等栏目,头条新闻基本上都是深度报道;中国煤炭报专门设有深度栏目;中国安全生产报设有深度调查版等,深度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仅与读者阅读需求的提高有关,更是与媒体竞争和发展有关。
    中央级媒体在常规新闻上与都市类媒体无法竞争。比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煤炭报等媒体,走的是周刊式专题新闻报道,在采写消息、通讯等报道上,不能与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等都市类媒体比对,且这些常规新闻重复性较大,按照读者的阅读习惯,只要看到同条消息后,不愿意再看第二家媒体发表的同类信息。
    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占据市场份额,如何吸引读者,惟一的办法是报道读者不知晓的新闻背后的故事,调查事件中隐含的更多的未知因素,剖析事件的来龙去脉等,这就给深度报道的提供了生存的舞台。
三.如何发掘和采写深度报道
(一),确定报道主题
     1.  首先我们要熟知新闻的几个属性。即新闻的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而这几点中,我们写稿或选题时,一定要把握住这几个基本的观点。那就是,我选择的题材是否具有关注度,有没有人爱看,是不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而关心的话题中,要确定好关注范围:题材内容是矿区人关注的呢,还是重庆人关注的;是全国煤炭行业关注呢还是全国人民所关注的,必须要有这个思想观念,不然写出的稿件质量再好,没有读者群,不是媒体关注的稿件,都是徒劳的。既费时间又费精力。
     2.  分析、研究报刊,作为我们通讯员来说主要是研究报刊所设置的栏目,版面,写
出适路的稿件。
     3.  加强自身素质修养,这包括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等。
(二)、如何采访
    这要求我们对新闻题材的敏感力,策划能力,沟通能力,感知能力,研究能力等。在选择题材时,定要优先选择具有显著新闻价值,受众普遍关心,对人民影响深远的题材作为自己的采写对象。这包括一些热点新闻、冷点新闻、难点新闻。
    关于热点新闻的把握,加强注意的事项。
    首先我们必须关注中央政策,思维随着政策走,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写深度报道。如笔者2006年7月至8月,在工人日报班组天地栏目连续发了三个头条稿件,分别是《煤矿事故频发拉响人才警报》、《大学生择业西飞热悄然兴起》、《煤运企业三载难招一人才》”三篇稿件中,关注的都是煤矿人才。第一篇来自于李毅中在广州安全万里行上的一句讲话,煤矿在找不到大学生,将面临灭顶之灾,由此让我想到那时煤矿人才引进难,流失人才多现象,如何留人、用好人,成为热点话题。
    那时正值7月,是大学生择业的高峰期,国家正好出台了关于大学生西部就业有很多优惠政策的文件,我结合文件精神,写了煤电公司招大学生取得的成绩。
    煤运企业三载难找人才,则是在煤矿铁路运输部门发现三年未招到一个大学生,重点写了煤运企业招聘人才的苦恼。
    结合国家形势,之后又采写《细化等级,创新员工学技的激励机制》、《矿工心理急待关注》、《矿工不学技术透视机制缺陷》等调查报告先后发表在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国矿业报等报刊上。
    关注中央政策,热点新闻是我们通讯员必须关注的重点。比如最近两年国家一直关注农民工,重庆还成立了农民工日。重庆煤炭集团、松藻煤电也成立了农民工帮扶中心,这都是我们采写新闻的由头和源泉,结合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写出有影响力的报道。
    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在推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公司的瓦斯建设、工程建设、科学建设、节能减排等有些什么好的做法,是否具备典型性,在国内是否取得领先地位等,公司是如何做的。
    当然在写作的时候,我们还得注意写作技巧。不要写成公文式、会议式报道,而应改写故事,把枯燥的事情写得生动,有看点,有可读性。
    比如去年3月我写的《十足维权心 八年讨债路》这篇稿件,当时是听到朋友无意间所说,我感到意义重大,我给领导反映情况,领导要求写成消息,而自己感到里面肯定有故事可写,于是深入销售科,采访销售人员,部领导,将一个个故事挖掘出来。在《松藻煤电》连续发稿7篇,《中国煤炭报》用半版刊用,还被评为报社好稿一等奖。

采访注意事项:
    在采访前,一要注意收集采访资料,对一些背景资料要熟悉。如前面说道煤矿人才几篇稿件,我都先在网上查询了煤矿人才的状况,有多少人流失,为何流失等原因,为后来采访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工程技术学院领导时,方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要拟定采访提纲。在采访过程中,如果没有采访提纲做基础,即使一个记者有敏锐的反映,对问题有过深入的看法和思考,他们都可能会挂一漏万,顾此失彼。深度报道,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要采访多位不同对象,这还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事前准备,到时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或者因紧张漏掉问题,回过头来采访就很麻烦。
    三是要观察和倾听。观察要做到细致入微。用身心去体会。要受采访者,倾诉内容,不要刻意去打断对方谈话。
   写作:
    一,背景材料的综合应用。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个人背景、知识背景。比如八年艰辛讨债路稿件,则是了解了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煤炭滞销的大背景,收款难、欠账多的历史背景,对体现稿件的“难”字,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叙述方式的改进。篇幅较长,易枯燥。如何吸引读者,故事很重要。
    三,解释性报道注意数据化,对比解释。
    四,注重细节描写。这需要作者细心采访,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也是决定作者把握新闻真实性的关键。
    五,具有较强的策划能力。在企业,突发事件、重大事件较少,如何将平凡的事情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策划能力和策划意识很重要。
    六,关注人物,关注民生。松藻煤电公司是一家国有老矿,涌现出了很多的优秀人物,这包括生产骨干,也包括社区人物。如近两年,我采写了《员工互动:让爱暖寒冬》、《安全喊话35年,感动十里矿山》、《党的温暖沐浴农民工》、《张正华与22名尘肺病患者》、《为她种下荔枝树》、《大义仁道护“癫痫”》等稿件,被中央级媒体采用。
   七,联合作战,采访互补。矿区的新闻资源很多,但又很分散。如何把稿件写的更实、更全、更生动,惟有整合资源,发挥联合作战,将散乱的新闻资源,集中起来报道,犹如滚雪球一样,素材越滚越多,越滚越丰富,写出的稿件厚度强,具有关注度和看点,更能迎合中央媒体用稿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8 13:23:56 | 查看全部
学习了,收获颇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8 13:28:45 | 查看全部
引用第1楼方向于2008-04-18 13:23发表的  :
学习了,收获颇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8 13:48:54 | 查看全部
反复学习了,谢谢杨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8 16:50:37 | 查看全部
杨老师能将写稿经验全盘托出,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8 21:29:16 | 查看全部
学习,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8 22:25:53 | 查看全部
        
     杨锦竹老师作为一个企业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召力,是我们这些业余通讯员可望而不及的,能在这里见到杨老师发自肺腑的新闻感言真是荣幸之致,实在是由衷的钦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8 22:50:31 | 查看全部
引用第7楼xiaoyongxiao于2008-04-18 22:25发表的  :
                 
     杨锦竹老师作为一个企业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召力,是我们这些业余通讯员可望而不及的,能在这里见到杨老师发自肺腑的新闻感言真是荣幸之致,实在是由衷的钦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8 23:36:13 | 查看全部
认真学习了杨老师的经验之谈,很是受用,谢谢杨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01:29:49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