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创造条件让人口合理流动
目前,农村的许多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土地在一些地方被搁置撂荒,在这样的形势下,新农村由谁来建设、怎样来建设,的确让人疑虑。毕竟任何地方、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视野开阔的劳动力。而在一些城市,也出现了用工荒。是鼓励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流动,还是与之相反,让人口回流?
堵显然不是办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收入较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从西部到东部、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构成了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总趋势,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弥补了城市在走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矛盾。目前,我国依然处于高速城市化的阶段,建筑业以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许多农村人口实际上从事了许多城里人看不上、不愿意干的工作,比如建筑、环卫、餐饮之类的工作,他们无疑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许多农民通过走出乡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转变了观念,提高了素质,提高了农民对变迁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谋生能力,这是一个互利的过程。农村劳动力流动动摇和改变了工农二元结构, 缩小了城乡差异, 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竞争意识、成就意识增强。
鼓励农民进城打工倒也不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像水往低处流,人总是会选择向能够尽可能创造最大价值的地方流动,也就是说,人口的自然流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劳动力的浪费,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说不上是鼓励,也谈不上阻止。如果呆在农村能创造更高的收入,更大的价值,有何必到城市去呢?当然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上看,农村人口会越来越少,城市人口也会越来越多,直到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自然流动的过程,政府只要为人口的合理流动创造必要的条件就好。比如对于那些具备一定条件,愿意在城市长期居住的农民在户口、子女上学等方面放松限制,创造平等条件;对于一些想在农村创业的年轻人,要在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良好氛围与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农村施展抱负,创造最大价值。
其实,这几年由于诸多农村优惠政策的实施,许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又高涨起来,有许多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又想回去创业,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值得关注的是,有一些抱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回到二三线城市不多久,又重新回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有一些在外混得不错的农民想回乡创业,但不久又都回去了,关键在哪里呢?政府没有为劳动力合理流动创造必要的条件,环境不好,市场发育不成熟。在二三线城市办事效率低下。而在农村创业,全凭熟人关系,全然没有规则。在这样的形势下,鼓励或阻止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对于农村撂荒和城市用工荒的的问题,还是要多从政策、服务以及观念的源头找找问题。不管农民向哪个方向流动,只要修好了水渠,打好了井,岂能引不出源头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