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74|回复: 8

美丽婺源

发表于 2008-4-19 07:56: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美丽婺源

                                       文/郑洋
     没去婺源之前,只知道她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家乡是婺源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有赞美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这样的美誉,自己是抱有怀疑的,婺源何以被誉之为最美丽?
     去婺源虽然是阳春三月,但也正赶上春天梅雨的天气。天是阴的,云压得很低,可是雨迟迟不下来。坐在车上,心情不见得晴朗。倒是同车人的说笑声,使自己心情有些明媚起来。然而车窗外的风景还是灰,灰蒙蒙的一片,油菜花地的规模还并不很大,一小块一小块铺在土地上,感觉像一只只新鲜的橙摆在灰色的桌布上。而将近婺源县城时,油菜花的面积忽然大起来,我这才惊叹,那么嫩的葱绿,那么鲜的鹅黄,红楼梦里最擅编织的莺儿最爱葱绿配柳黄,如此看来,果然是极美的。原来一切平常的东西,数量多了,难免会有种惊心动魄的美,一如树和森林,或者水和海。
     于是就在油菜花的引领之下进入了婺源。婺源位于江西的东北角,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只是建国之后才归属于江西,所以建筑风格、民风、语言都近于安徽。这个小县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才子多,据说出了550名进士,其中知名的如朱熹。此时,我却不得不承认,就算婺源不是最美丽的乡村,说她是最有文化的乡村,也是不为过的。婺源人的文化底蕴,几乎已经和生活丝丝入扣了,比如出恭之地,雅称为“舒园”,骂人没有文化,就说此人没有“者也”,那是因为“之乎者也”代表有文化之意,虽然有些迂腐的感觉,但如此温文尔雅,总归是讨人喜欢的。
    当然,婺源典型的徽州民居建筑风格是很值得一提的。徽商是明清最有名的商贩,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有如现在的潮洲人,男子十三四岁便跟随长辈出门做生意,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所以他们的房子,总归三个特点:一是精致。因为有钱,建筑特别的注重门脸,木雕、砖雕、石雕比比皆是,一个比一个精美。二是表达加官进爵的愿望,古代等级中“士农工商”,商人虽然有钱,但是没有地位,做官于是成为一种理想,而做官的唯一途径是读书,所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也体现在建筑里,比如墙根底下有钱型的小洞,告戒子孙要把钱放在最下面。第三个特点是防盗,因为家中都是妇孺,安全性便特别重要。门窗是50公分长,20公分宽的小洞,小偷是绝对爬不进来的,也杜绝了像众多野史小说中夜半相会爬窗户的可能性。感慨的是女子住的小姐楼,都有一段可倚可坐的栏杆,令人想到温庭筠的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在领略婺源建筑的时候,天公不作美,雨淅淅沥沥下了起来。到达李坑的时候,雨已下得很紧了。李坑是婺源境内一个典型的水乡村落。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村内的人家大多居住在沿溪两岸,故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村罩的青石板路闪烁着幽微的光泽,撑着伞行进其间,恍若世外。村中那清澈的小溪映照着浣衣女美丽的身影,倒映着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处处都将滞留你的脚步。该村四面环山,古建筑保存完好,布局极有特色。村外两条山溪在村中汇合为一条小河,溪河两岸均傍水建有徽派民居,河是建有各具特色的石拱桥和木桥。河水清澈见底,河边用石板铺就洗菜、洗衣的溪埠。山光水色与古民居溶为一体,相得益彰,活生生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宁静景象。村内有两棵古树:一为桂花树,年代久远,树形庞大。胸径粗达0.91米,高11米,冠幅半径达7米,据说,至今每逢秋月,桂花开放,有香飘十里之说;另一为紫薇树,生长在南宋乾道三年武状元李知诚的故居后院内,树龄五百余年。看似衰老不堪,树干、树枝几乎枯萎,只靠树皮吸收养分,但至今仍旧开花,且花期长达九十天。有诗赞叹:“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三月久”。 在雨渐紧渐停的情况下,我们又游览了最美山村的代表—生态古村落晓起村和中国最美的廊桥-彩虹桥。晓起村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段莘水和晓起水交合处。“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村屋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主要景观有双亭耸峙、枫樟流荫、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俞氏祠堂、砖雕门罩、养生河与古濯台等。彩虹桥建于南宋,有着悠久的历史,已有八百年。全长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每墩上建一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叫廊亭桥。从远处看,亭略高于廊,形成错落有致。
     一路走来,自己渐渐懂得,婺源之所以被现代人冠以“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皇冠,显然是一种人文与天然的结合,贵州的农村也有大片的油菜花,自然环境毫不逊色,但那里不能成为最美,安徽的其它村落也有大片的典型徽州建筑,那里也不能成为最美,浙江海宁才子可谓不少,然而那里也不能成为最美,最美的只是在婺源,想那时婺源人家财万贯却能享受小桥流水的悠闲,不正是现代人最理想的境界?

作者通联:山东省新泰市新汶矿业集团救护大队党政办公室(271219)
调整大小 调整大小 油菜花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08:25:56 | 查看全部
认真拜读,婺源经郑兄这么一写,更加令人神往!郑兄何时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9 11:48:53 | 查看全部

谢谢良栋!

谢谢良栋,写得不很满意,抬举了。三月底去得,回来已有一段时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14:48:41 | 查看全部

Re:谢谢良栋!

引用第3楼郑洋于2008-04-19 11:48发表的 谢谢良栋! :
谢谢良栋,写得不很满意,抬举了。三月底去得,回来已有一段时间了。

呵,郑兄过谦了。有时间一定要多逛逛啊,这对创作很有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0 16:37:45 | 查看全部
好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1 23:06:27 | 查看全部
郑老师,一事商榷。
家乡是婺源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有赞美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不是写景诗,诗名为《观书有感》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4 08:27:59 | 查看全部
此帖若能和老哥的照片放到一起,岂不更妙;佳文配美图是婺源之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4 09:49:02 | 查看全部
   好文章当然要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08:57:50 | 查看全部
诗意的语言勾起了我对婺源的神往。景与文相得益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