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审、学、配、征、奖”助推刘勇工作室
■ 彭开田
800米地下机器轰鸣,黑亮的原煤如瀑布般从2米多高的皮带机头上飞泻而下,砸进缷载点储煤仓。突然,电脑合成女声响起:“警告,煤仓将满,监控模块启动!”11分58秒后,飞速运行的皮带稳稳停下。
“成功!”控制室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11月7日上午9时,笔者与安徽淮北石台矿业其它部门的人一起,在井下-375强力皮带机巷观看了“DTC输送机水晶探头改造”创新成果演示,该创新成果是由该矿刘勇工作室完成的。“不盯紧,这项目也许就夭折了。”刘勇介绍这一成果的完成过程时说。
今年10月下旬,工作室成员朱彬提出用PLC程序实现自动监控的创新改造方案,就在朱彬牵头与工作室的几位同事对创新方案进一步完善时,他却被调到外单位。眼看这个项目随着牵头人的离开就要夭折了,刘勇心里十分着急,多次给朱彬打电话说完成这个创新的重要性,再想想这几年矿上对职工搞创新的支持,最后,朱彬答应继续承担这个创新项目的牵头人。可紧接着,新难题又接踵而至:“要找厂家升级新的保护系统,厂家说没有200万拿不下来,可我们哪里有这么多经费?这不,从研制到成功,我们只花了不到5万元,你说划算不划算?”工作社成员单洪超满意地对笔者说。
笔者从采访中得知,为了防止创新项目中途夭折,矿上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行“审、学、配、征、奖”工作法。审:工作室可随时报创新项目,由矿组织各专业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评审,评审通过后全额报销资料、工具费;学:对创新过程中自觉知识水平不够、要求进修的职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或送职工去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或请教授来矿上授课;配:根据需要,为创新小组指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征:常年征集合理化建议,对好的建议组织人员攻关;奖:创新成果投入应用后,按设定的标准予以奖励。近年来,该企业每年创新培训经费投入都超过30万元。工作室31项创新成果,没有一个半途而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