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创新工作室引发创新裂变
湖北大冶有色冶炼厂 李俊红
连日来工人日报上关于创新工作室的话题引起了湖北大冶有色冶炼厂熔炼车间工友们的关注,在大家的热议中,笔者分明感受到了创新工作室引发了创新裂变
创新行为:想法到行动
“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想到的和做出来的效果还是有差别,还得继续调整完善一下!”11月18日,在电炉创新工作室里,青工徐建正在用砂轮机对他发明的清理溜槽工具进行打磨,从他微微皱起的眉头来看,离他想要的效果还是有点距离。
被职工称为“点子徐”的徐建头脑灵活,脑袋转得快,平时好点子噌噌地往外冒。以往每年往车间提合理化建议不少,可是由于凭个人经验、想当然等因素影响,有的想法太过理想,不够完善、成熟,有的甚至不具备创新价值,从而导致合理化建议转化为创新成果成功率不高。自从车间新建创新工作室后,不但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了对创新的扶持和奖励力度,营造了一个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创新氛围,更提供了场地、设备、资金、技术的支持,让创新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不,深受鼓舞的徐建创新的“堵枪加工推卸槽”研制成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受到工友们一致好评。徐建笑着说:“是创新工作室让我们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如今,“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手干一干”成为大家的创新共识,大家不但习惯在工作中积极去想、去思考,更热衷于付诸于行动,在干中吸取经验,在干中总结教训,使班组创新呈现百花斗艳的景象。
创新态度:被动到主动
“以前弄创新的为了完成车间下达的任务,现在搞创新都是职工自发主动的,态度不一样,效果也自然不同!”11月17日,电炉一班的老班长刘振峰感慨道。
以前每到年底班组长都特别头痛,因为车间将对班组一年的创新成果汇总,并进行相应考核。由于当生产正常稳定,工艺流程、机器设备、作业环境、班组人员、操作方法长期固化,在惰性作用下,乐于现状、墨守成规的职工真不少,创新成果寥寥无几!“我们只好借着学习交流的名义,到别的兄弟车间班组去‘偷师学艺’,说是偷师学艺其实也就是简单的模仿、复制,然后换个名字当成自己的成果交上去,望着一个个‘山寨’创新成果,不但领导生气,我们自己也脸红啊!”谈到以前的创新,老班长刘振峰至今还感到难为情。
后来,20万吨电炉建起来了,设备新、经验少、人员紧、任务重,不少人都嚷上班活太累,受不了。这时候,有几个员工在创新工作室捣鼓一阵子后,提出将放铜一字型溜槽改为人字型溜槽的创新竟然成功了。经过实践证明,不但能减少了作业人数,降低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尝到创新甜头的班组员工深受鼓舞,在工作之余都喜欢往创新工作室里跑,开始主动尝试着对生产中的“急重难险”环节进行攻关创新。
如今,望着创新工作室结出的累累硕果,老班长刘振峰欣慰地说:“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大声和山寨说声:GOOD BYE!
创新主体:单一到复合
“从技术员到普通职工,由个人到团体,再由单一到复合....... 创新工作室加速了创新主体的裂变!”11月19日,电炉工段长付正剑对创新主体的改变印象最深。
以前班组创新活动受创新者个人技能、视野、经验、知识面等因素的影响,创新只是小打小闹,基本上局限于本工种、本职岗位上,创新成果不但效率低,技术含金量也不高。以前,曾有员工提出将炉后放渣溜槽上加焊两块带铰链的钢板,将固定式通道改为活动式通道的创新。这活虽说不大,但需要熟练掌下料、焊接、起吊等技术涉及面很广,而炉后操作人员虽说都些本岗位技术能手,但要是想把这活拿下来,还真是很困难,相关技能缺失使个人自主创新有了夭折的可能。车间知道这个情况后,除了在创新工作室配备切割机、砂轮机、钳台钻床以及各种工具材料外,还指定专业技术人员每天进行技术协作、交流、指导。多工种、多技能、多视角通过学习交流的有效结合,在让创新智慧激起火花的同时,还使创新主体由单一型加速向复合型迈进。
“现在,打破工种、技能、身份等因素限制的复合型创新主体反过来又推动着创新向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方向发展。去年我们的《贫化炉烟道改进及喷雾降温技术创新》等多项创新成果获得厂优秀科技项目奖,每年可以为厂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万元呢!”从工段长付正剑激扬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澎湃的自豪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