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强缴五险”政府得“上位”
《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在网上征求意见立即引起公众热议,可以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从其内容来看,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从其覆盖的范围来看,全民皆可受益。关于强缴五险是为了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的观点,我想大家都会认同,然而这么好的一项政策规定,却未能到大家的一致认可,的确有点匪夷所思,让人无法理解。
有关数据显示,这5项社会保险企业缴费率合计为29%(上海为37%),员工缴费率为12%,最低按社会平均工资的60%缴费,最高缴费基数不超过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所以对“强缴五险”来说,影响最深的两个主体无外乎是企业和员工了。当然,这只是相对的。从前段时间媒体上报道的“喝天价茅台”“ 挂千万元吊灯”“ 用高价名片”事件来看,央企、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由于长期在政策制度的庇护下,享受“国宝级”待遇,对“强缴五险”他们不但不差钱,有的甚至每到年底还流露出突击花钱的烦恼,“强缴五险”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九牛一毛,不足挂齿;而这些相关企业的正式员工端的虽说端的是“铁饭碗”却因占据资源、权力、政策上的优势,长期享受着“金饭碗”的特保待遇,从“武汉清退滥发公务员津贴数千万”的新闻里可见一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早就享受到类似于重大疾病险、人生意外险等六险、七险了,“强缴五险”对于他们来说甚至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实际意义并不大。
其实真正波及最大的两个群体,一个是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私企,一个是以三亿流动人口为代表的农民工,他们由于长期被漠视,是整个社会真正的弱势群体。对于他们而言,“强缴五险”虽说一定程度上双方都可受益,但却都遥不可及。从中小企业的角度来看,它们普遍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利润微薄,但却税费负担沉重。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 ,贡献了中国60% 的GDP、50% 的税收和80% 的城镇就业。据初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按收费项目分有69个大类、上千个子项目。在这场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里,中小企业在最大的受害者,不少企业已经轰然倒下,剩下的也或多或少的陷入了融资难、转型难、升级难等泥潭,近来频频发生的温州企业家跑路事件就是例证。面对一个个摇摇欲坠的中小企业而言,“强缴五险”更像是“瘦鸡拔毛”,只会让它们更痛更瘦;而当“强缴五险”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时,必然会引起大量的失业和经济衰退的恶果。
而作为以三亿的流动人口为代表角度农民工而言,由于企业普遍缺乏道德血液,通过“强缴五险”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从现阶段劳资双方实力悬殊的角度出发,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部人群来说,他们受经济发展、就业政策等因素的驱动,存在着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收入微薄等特点,这就在“强缴五险”申请、办理、赔偿过程中无形设置了地区、行业、时间、成本等重重障碍,再加上地方政府在执行、监督上的缺位,《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相对于他们更像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就算是相关措施最终能够落实,但在以逐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里,也可能会采取降低工人实发工资等措施变相将成本压力转移到员工身上,这就会让员工面临着是要生存还是要福利的两难选择,从而使“强缴五险”的推行意义大打折扣。
其实,从本质上看“强缴五险”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福利问题,必须从政府层面入手。首先,政府应该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福利事业的扶持力度,逐步还清历史欠帐;其次,给中小企业创造适合生长发展的环境,减轻赋税使其享受到国民待遇,对其产业升级、转型给予相关的支持与引导;再其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分配比重更趋向于弱势群体;加强“五险”的宣传、执行、监督、问责力度,赋予员工更多权利等等,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把“强缴五险”这件好事办好、办实,办到大家的心坎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