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朱玉琳
2011年11月25日,西气东输二线东段锦江隧道江底管线最后一道管口焊接完毕,并成功穿越,这标志着历经2年坎坷的锦江穿越工程终于取得实质性成果,同时也鉴证了管道四公司CPP406机组员工22个日夜创造的奇迹。
锦江穿越工程是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重要的控制性工程之一,由于顶管穿越隧道横断面仅为2.2m,而管线管径却为1219mm,因此造成操作井底作业空间狭小,隧道内无法流水作业的难题。但是CPP406机组是如何在22天的时间里实现49根长达11米的钢管顺利相接并通过568米隧道的呢?一方面是由于大家的精诚合作,做好各工序前的衔接,促成小流水作业,而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广大机组员工“因地制宜”的小改小造小创新,促进了施工进度。
创新一:为管箍添翼。
在多项研究、试验结束后,管道四公司项目部决定采用牵引设备正向牵引方法进行主管穿越,即在始发井下进行管线安装,使用Φ18钢丝绳一端拴在管道的牵引头,另一端沿着隧道通过接收井内的定滑轮后,直接引到竖井的地表,与地面的牵引设备连接在一起,从而达到安装一根牵引一根的效果。面对一根钢管重达8吨,为让它们能在水泥隧道里平稳、安全地穿越,姜俊兴和他的工友们在管箍上做起了文章。他们将每个管箍平均安装上五个齿轮,使钢管正好卡在隧道中间,且每八米安装一组管箍。经过计算,49根钢管总重加上齿轮共重441吨,按照最大静摩擦系数为0.1计算,最大牵引力仅为44.1吨,大型吊管机或挖掘机完全能胜任牵引任务。
同时,为方便光缆套管与输气钢管同时穿越隧道,他们在管箍上为套管焊接了小支架,将套管牢牢地卡在输气钢管上。这样,钢管在被牵引移动的同时,套管也随之而动。由于对管箍的改造成功,大大减轻了牵引力,促进了管线的顺利穿越。
创新二:巧搭防雨棚
管道焊接中防雨棚又当遮阳棚用,是十分常见的防护设施,一般都设置在移动电站上,方便挪动和使用。但在22米深的井内,没有移动电站,怎么安置防雨棚来降低井内渗水和雨天雨水的影响呢?
为这事,CPP406机组长艾东领和安全员李耀威来回在井内井外琢磨了好几圈,终于想出了个好办法,在隧道洞口上侧焊接安装折叠防雨棚。他们设计的是横向折叠,由铁制骨架和帆布构成的长2米宽1.5米的防雨棚。下管的时候,防雨棚可直接折叠到隧道洞口上方固定。焊接防腐时,将防雨棚拉下来就能正扣在管口上方,既方便实用,又有效地降低了井内渗水、溅水对施工的影响,可谓又一出“因地制宜”的小改造。
创新三:防腐新思路
由于竖井内空间狭小,空气流通性较差,很难按照常规施工在竖井内进行喷砂除锈工作。因此,机组防腐工在钢管下井之前在地面上就进行喷砂除锈,并清除表面粉尘、油污及其他杂质。为避免除锈后的管口在潮湿的隧道内形成新锈,他们用牛皮纸和塑料薄膜对管口进行多层缠绕包裹,再用胶带将其粘贴牢固保证管口包裹的严密性,将这种处理完毕的管材吊入井底进行组对焊接。改变了以往的防腐工序,不但解决了管口除锈问题,同时也加快了焊接和防腐速度。
“因地制宜”改造创新固有的施工工法,是管道四公司CPP406机组在长期施工建设中不断总结探索出来的新思路。机组长艾东领经常带领员工们一起看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集众人之长,进行小改小造。从一开始线路施工设计防水带锁盲板到如今隧道施工的管箍、防雨棚,每个改造都以施工方便为基本原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同时又提升了全体员工小改小造的积极性。
“文化不在高低,创新不在大小,只要对施工有利的改革,我们都会接受,并对提出创新意见的员工进行奖励。”艾东领说,只有源自员工内心的改变,才是最好的创新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