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17|回复: 17

竞赛“晒”出来的安全“疾患”(修改稿)

发表于 2011-12-2 23:38: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由全国总工会、工人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煤炭企业职工应知应会知识竞赛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总的来看,各个企业充分利用了这个良好的机会,纷纷组织班组职工参赛,并且在参赛形式、参赛理念上下功夫,把这次大赛作为对职工进行安全业务技能提升、应知应会知识检验的一次培训大课堂,其中不乏千人、万人参赛的宏大场面。按理说,作为全面检验职工日常安全业务技能、提高职工发现隐患、识别隐患、处理隐患综合能力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各个企业的职工尤其是处在生产最前沿的采(煤)掘(进)开(拓)等班队组应该积极组织参赛才对,但是笔者在一些班队组走访时却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生产太忙,任务太紧,没时间参赛。     
    纵观时下的某些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以这样那样的借口规避检查,回避问题,对职工的安全业务技能培训偷工减料,导致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安全业务操作技能低下,当工作地点发生事故隐患时,要么对隐患的识别能力不强,要么处理隐患的方法措施不得当,导致小隐患变成大事故。更有的职工在面临事故时,连最起码的自救器使用常识都不懂,慌不择路,误打误撞,最后受到了严重伤害。其实并不是没时间参赛,职工也渴望掌握自保互保基本常识和技能,希望在日常安全生产中实践应知应会知识,但是在“重生产轻安全”思想作祟下,少数“兵头将尾”只顾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天,忽略了“安全是最大的效益”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应知应会基本常识是职工自主保安、互助保安的护身符。笔者以为,面对这类竞赛,不仅要踊跃参赛,而且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不为参赛而参赛,更不能为了完成参赛任务搞“包办”制,一个人就完成了一个班甚至一个队的参赛任务。要把参赛题进行梳理归纳,整理成规范的安全教材,通过班前会、职工大会、井下现场安全小会、现场提问培训等形式,把这些与职工工作息息相关的安全知识灌输到每一名职工中,让应知应会知识真正入脑入心。除了组织参加这类货真价实的竞赛,企业的区科、班队和车间要不定期开展自救器使用、井下避灾路线识别、隐患识别整改、自救互救、创伤处理等应知应会知识的教育培训,从源头上提高职工的综合业务素质和自主保安能力,尽最大努力减少事故带来的伤害和预防次生事故发生。     
    笔者认为,职工生命重如天,我们不仅要积极主动参赛,还要学会在赛后总结职工应知应会知识教育培训中的不足和差距,学会创新思维,突破传统模式,全面检验、提高职工的应知综合能力,让应知应会知识培训成为一种常态为区队、班组、车间安全教育培训助力添力。(刘佳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3:39:51 | 查看全部
看了这期竞赛专题报道的要求,进入查找问题的阶段,对前次跟帖作适当修改继续跟帖,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3:43:18 | 查看全部
不知道这个问题找得准不准,总之是参赛过程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包办答题,一个人就代表了整个队、整个班、整个车间的答题任务,一些职工连参赛题目是什么样都没看见;有的找借口规避参赛,最牵强的理由就是职工文化水平低,只会搞生产,不会搞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 08:20:2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 17:32:50 | 查看全部
老师这篇是言论吧。主题是不是要求介绍好的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 18:48:14 | 查看全部
作为安全稿件,个人认为此文章太长,但语言流畅,观点表达准确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 21:04:38 | 查看全部
老师:只要把不参赛的几条原因提炼出来,稍加分析即可,文章能短则短,安全专栏好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0:05:34 | 查看全部
谢谢各位老师,马上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0:10:21 | 查看全部
再次做了修改,请各位老师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12:02:03 | 查看全部
最后一段还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