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企业人的道德和修养》这本书是一本优秀的劝世善书 。读过之后,让人不禁深思,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抱怨工作难找,工作难做?而同时很多的企业也在抱怨找不到人才?真的是世有千里马,而无伯乐吗?
很多人抱怨老板苛刻吝啬,对工作没有热情,对事情斤斤计较,不愿意比别人多付出一点的劳动,这是典型的缺乏企业人的道德和修养。一个人能力没有并不可怕,害怕的是人不讲道德。一个企业员工能力可以慢慢培养,但是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是无法培养的。所以,当今社会,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比黄金更金贵。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这本书里面写的“替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吃亏是福”,让我感触最深。
北宋哲学家程颐说:“临事肯替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这句很朴实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邃的哲理,而且点出了做人的第一要素。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只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那些功利主义者,市侩之人,凡夫俗子是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超凡脱俗、心慈好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遇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的人才是有着第一学问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可能都是凡夫俗子,都是平凡的人,但是我们要尽可能的去做有第一学问的人。一个人平凡没有问题,可是他甘于平凡,那就是平庸!
其实,如果我们稍微一思考,就会发现,利人和利己是统一的。真正的利人,一定也是利己的,哪怕一时不利己,从长远看是利己的,哪怕局部不利己,从总体看是利己的;真正的利己,一定也是利人的。利人和利己是一体的,利人的人,即使不想获利,也一定会得到利益。就像范仲淹,一生为民为国,最终名垂千古。他得到了世人的尊重,他得到了名利。
“吃亏是福”是同样的道理。
“吃亏是福”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郑板桥的名言。郑板桥还曾说过“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意思是说,人要有一颗平常心,吃亏便是福运的开始。千千万万的事实警示人们:吃亏是福,便宜是祸。
在企业里面,一个乐于吃苦的人,表面上看是吃了点亏,实际上,吃亏,无非是自己作点谦让,无非是自己作点牺牲。失去的大多是物质的和暂时的。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处之,不去计较这些,在所谓的“吃亏”之后,我们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得到了人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培养了自己的宽厚与大度,提升了自己的做人境界。这不分明都是“福”吗?一个乐于吃亏的人,当他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乐于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当他干事业时,别人也会给于他帮助和支持,他的事业成功率自然就高。
在公司里面,我们努力多做工作,表面上我们吃亏了,但是却会赢得领导的器重,和客户打交道,我们少取一点,表面上我们吃亏了,但是却能赢得客户长期的合作。
在《论语》中,孔老夫子说道:“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对待一份工作或者在某个职位上,应该先认真负责的把事情做好,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自己的报酬。如果事情做不好,却斤斤计较自己的物质待遇,就会引起矛盾,对自己和事业都没有好处。
一个人如果懂得付出,不计较“吃亏”,才能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相反的,如果锱铢必较,只知道接受,却吝于付出,必定是一个贫穷的人生。所以讨便宜的未必真讨便宜;吃亏的也未必真吃亏,真正说来,吃亏才是在讨便宜,是讨一个“善良人性”的便宜。每占一份便宜,便失一份人格;每捞一份好处,便掉一份尊严。
一个愿意付出时间、付出心血、付出劳动和付出爱心的人,无论物质上是否富有,他都是精神上最富有的人、最开心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