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袁克颖

[跟贴——创造性劳动让工人“升值”]创造性劳动“想说爱你也容易”

发表于 2008-4-28 20:32:27 | 查看全部
此稿很有创意,如果进一步增加事件内容的合理性就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06:50:58 | 查看全部
感谢顾老师的点评。向顾老师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09:06:03 | 查看全部
我说说我的感觉,不知说得合适不合适,说得不合适的地方,敬请袁老师见谅

认真学习袁老师的稿子,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一是内容有创意,袁老师反其道而行之,别人都说创造性劳动难的时候,袁老师说创造性劳动简单。这种方法,论坛里的谷老师运用得比较多。

二是标题起得很好,很煸情,有吸引力。

三是事件部分写得一波三折,很吸引人,很精彩。个人认为就是事件部分单列出来,也是很好的一个小故事。

但纵观整篇稿子,个人认为不足的地方也有:

一是在意思的表达方面,有些话说得不到位,就是说没说到点子上,有些话显得平淡,没有力度,没有很好地贯彻周四聊天室的精神,尽管有些美气,但感觉不大气,让人感觉意犹未尽,不过瘾。

二是在“创造性劳动”和“工人升值”这两层意思之间的联系上,显得不紧,感觉脱节,没有很好地融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事件部分,基本上没有“工人升值”的字眼,在评论要结束的时候,才点了一下“工人升值”的意思。而且,在事件部分,也没有突出“创造性劳动”的字眼。显得结合不紧。而且在铺垫上,还显欠缺,以至于在评论部分突然出现创造性劳动和工人升值的时候,感觉突然。

三是在重点把握上,没有取舍好。在两者之间的取舍上,我觉得应该有重点,应该有更突出谁的问题。我想这期的主题重点应该是“工人升值”,而不是“创造性劳动”,“工人升值”才是重点,而“创造性劳动”只是条件,应该着墨大力渲染的是“工人升值”而不是“创造性劳动”,袁老师的文章在“创造性劳动”上着墨太多,在“工人升值”上着墨太少,我觉得在重点把握上稍显欠缺。

四就是在评论的力度上,还欠缺火候。事件说完了,为什么要说评论?就是因为有些话不说不快,不吐不快,评论是事件部分的升华,是事件的更高一层次,应该是更有力度、更能点明文章主旨的话。事件到评论就应该象是上楼梯,评论部分每说一句话,都应该是上一句话的更高一层次,就象是上楼梯,每上一步就高一层,一浪高过一浪,这样的评论才显得有力度。

(呵呵,不对之处,敬请袁老师指正。我现在很少发这样大篇幅的点评喔,一般人我可不点评,希望能给袁老师一些借鉴)

衷心祝愿袁老师写出更好的稿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1:47:0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4:29:42 | 查看全部
仔细品读丁老师的回帖 ,觉得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对于丁老师给予的夸奖,我不敢当。

我的反其道而行之,纯属巧合,并不是有意为之;

标题起得好,煽情,有吸引力,也是在苦思冥想后,一道灵光滑过脑际的结果;

如果说事件一波三折,也是我选择的这件事发生的如此波折,令我自己都没想到。当初班组人员只是向我介绍说,他们做的限位开关适用效果挺好,让我给报道一下。我到了以后只想拍一张图片,但是大家说,所有工作都结束了,所以我只能转为文字表达。再与大家的交谈中,大家谈到了创造过程,和当初接下这项工作的原委。由于这个限位开关更换,工作划归上有分歧,所以大家刚开始都不愿意做,最难为的是大家从来就没做过这个备件(我们这里电工整合没多久,限位开关是五车间设备,而参与具体工作的人都不是原五车间的),只有技术员李国清是从五车间过来的。在与大家攀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细节。刚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这项工作是我们车间的首创,但是我没把握,所以又打电话询问李国清,李国清的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他说,几年前他就做过这个限位开关。我的意识里马上有了,原创也是分人而论的概念,同样的工作对于有的人来说不是原创,而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原创了,我认为这样的原创同样需要鼓励。这样才可能有革新,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就像这次采用的铜皮比以前的薄,但是却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一样。我采用了故事型新闻的表达方法,但是却给了大家一种它就是故事的感觉。真不知道是成功还是失败。

对于丁老师给我指出的不足,我也想谈一点看法:

一、在表达意思方面的不足,这是我应该长期坚持学习的地方,还希望丁老师能给予帮助。我在这里先敬礼。
二、“创造性劳动”与“工人升值”之间的逻辑脱节,这一点我有点不认同,我在文中提到大家说,这个活没干过,是个难为人的活,那就说明这个活,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创造性的劳动,在事件末尾提到杨玉成感到特有成就感,这是他的个人升值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实现自我升值后的自然感觉,而黄志超对工作的产生了兴趣这是企业最想得到的,因为这样企业才可能有内部发展动力。而通过书记的言谈,也正说明了企业对工人升值的认可。如果说文中没有明显的提到创造性劳动,和个人升值字眼,这一点我意识到,以后,一定注意。再敬礼。

三、重点把握上,我确实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创造性劳动上,我的理解是,只要有了创造性劳动,工人升值是个必然。

四、点评方面我只是把单个说明事件的对应的转换成了一些理论,强调创造性劳动的原由是人的天性,并简单的讲了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有意识到实践,实践中又只谈了注意事项,然后就推倒了升值上。铺垫性的文字确实少,这一点是我要学习的。再敬礼
我讲完了,实际上我真想一吐为快,但是能力有限,只能讲成这样了。能和丁老师的高手交谈我只有利而无弊。再次感谢丁老师的点拨,希望再有机会交流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30 15:43:35 | 查看全部
点评与回复都非常棒!这才象是互动和交流,向两位老师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30 20:40:44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