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97|回复: 1

“技术合作社”里“学艺”忙

发表于 2011-12-12 17:49: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技术合作社”里“学艺”忙
一个当初只有35人的“小团队”,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发展到如今的134人,可以说是人多了,力量更强大了,这应该是好事啊,可在江苏徐州矿务集团垞城矿掘进三区领导班子看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新工人多了,技术力量上不去,工作效率出不来反倒成了该区的一件“头疼事”。
今年初,为了彻底解决新分劳务派遣工由“新”到“老”的转变,该区紧紧围绕安全与工程质量两个重点,充分发挥各类技术工人的特长,以“技术合作社”的形式定期组织职工交流、适时融合、有序推进,促进了全区职工整体技能水平的稳步提升。
    派遣工是个特殊群体,有的在地方煤矿工作过,有的从事过五金加工,有的做过装潢老板,有的在工厂干过钳工,几乎每人都有一手“绝活”。工区针对新入矿派遣工的特长专门建立了档案,利用班前会、周四安全活动日等定期组织他们进行交流,为他们学技能搭建了平台。今年以来,该区先后有21名职工走上讲台为职工讲解技术。今年8月份,在负750南巷躲避峒施工时,由于现场条件不适合打眼、放炮、喷浆等传统工艺,该区组织李道新、岳彩忠等4名从事过瓦工的职工牵头,采取风镐挖峒,混凝土粉刷等办法,施工出的躲避峒堪与地面建筑工程相媲美,多次受到徐矿集团质量标准化检查团的赞扬。
    徒弟也来当师傅是他们“技术合作社”的一大特点。阚久国是去年入矿的,由于他在当徒弟的过程中经常指点那些比他后来的新人,所以在打招呼的时候,那些新人总是带着“调侃”的语气尊称他一声“阚师傅”。入矿半年后,阚久国经过刻苦的学习,终于出师了,他也开始带徒弟了,成了真正的阚师傅。自他加入该区以来,该区针对老工人提出“传授技能是责任、是义务”,对待新工人则要求“今日当徒弟‘不耻下问’,明日当师傅有技可传”。每次新进派遣工,该区有意安排刚出师不久的工人担当师傅,形成师傅之上有师傅,徒弟之下有徒弟的“师徒链条”。他们在互助中竞争,在竞争中成熟。一年多来,有两对师徒实现了从新工人到技术能手再到班组长的转变。而在此期间,老阚也带出了2个徒弟,如今他的徒弟也来当“师傅”了。班长吴树青带领的22名职工,大多数为入矿不久的新工人,他们敢于摸索、敢于实践,涌现出10余名技术全面的新技术“师傅”。在这些“师傅”短短3个月的努力下,所在班的安全工程质量一跃走到了全矿前列,成为工区的放心班、主力班。
     “一个好的区队没有技术力量的支撑,仅仅依靠出‘劳力’,怎么能够安全发展,长远发展?”这是该区党支部副书记储祥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由于该区组建时间短、新人多,技术力量薄弱,又好又快地培养技能人才的担子自然而然地落在班组和个人肩上。在工资二次分配过程中,该区赋予班组长充分的分配权力,注重向技能高、传授准、成长快的职工倾斜。班组刚组建时,该区明确提出,3个月内缺少技术力量,由工区协调解决,3个月后因缺少相应技术大拿而影响施工的,追究班长责任。对此,该区各班长纷纷想法子,制定了新入区职工技能成长路线图,由班长、生产骨干实施。新工人在3个星期内要完成打风锤、一个月会使用锚杆机、两个月会撑枪头喷浆的课程。同时,该区跟班干部随时在现场进行抽查、检验职工技能成长进度,并提出奖罚办法。去年第一批入矿的派遣工夏雪担任班长后,将技能进步作为治班基础。班里一名工人因事请假回家,回矿后,夏雪继续把他带在身边督促,“逼”着他学习技能。经过半年的努力,夏雪班从一个少数人当大工的问题班变成了能打善战的品牌班。
    技能熟练了,区队的整体水平上来了。从负750北大巷施工的800米巷道中,不难看出该区施工质量的成长轨迹,外段质量略显“业余”,里段400米巷道在徐矿集团四季度质量标准化检查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困扰了该区的“头疼事”终于解决了。

短评:学技能有新招
天涯何处无芳草?现在员工学技能“难”,徐州矿务集团垞城矿掘进三区领导班子别出心裁,集大家技能,采取“技术合作社”方式,互动切磋,取长补短,解决了内部学技能难的“软肋”。令人耳目一新。
技能学习,注重实践,更多的是在现场实战,才能学有所获,提升技能“速度”。派遣工是煤矿企业的一支生力军,但缺少技能。垞城矿掘进三区运用“技术合作社”方式,把大家的手艺集中一起,不拘一格进行传、帮、带学技能,激发员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从他们“技术合作社”实践来看,有四种效果:一是员工的“十八般武艺有了舞台,展示自己的技艺,得到了尊重,自然踊跃参加。二是现学现用,都是在一起工作,现场学习比较容易,具有实战性。三是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果。一个单位的员工树立“传授技能是责任、是义务”理念,交流方便,掌握技能速度快,成了技能学习“速成班”。四是凝聚情谊,铸就团队精神。“技术合作社”发挥了各人的技术优点,也彰显每个人的个性,是融合的平台,也是铸就团队精神灵魂的“阵地”。
愿更多“技术合作社”在企业开花结果。




周玉成(工人日报特约通讯员069)周军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18:09:49 | 查看全部
老师这稿子不符合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