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03|回复: 5

诗性溢缺(文史小品)

发表于 2008-5-1 08:05: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诗性溢缺(文史小品)

王海平

《人民日报》 ( 2008-05-01 第08版 ) 【字号 大 小】【打印】【关闭】

  有学者研究过,诗与食与祀有关系,古人敬仰天地、自然,认为食物乃上天赐予,故食之前就要诵词礼拜。祭天地、祖先也要颂词礼拜,在无文字和文字形成的时代与音乐相伴生,就有了诗,这倒是合情合理。《诗经》的颂大多是祭祀的诗歌,但若无乐相伴就不成其为诗歌了,过去曾讲音乐起源于劳动,但陈美娥女士研究古乐,断然说音乐起源于祭祀。我理解,起源于劳动是指其发轫,起源于祭祀是指其成形,二者是不矛盾的。诗歌也应是如此,从生活食、作中起,人们哼唱有词是诗之雏形,至士人整理,变为表达感情、礼节的正式形式,庙颂之类是其完形。无论怎样考证,诗来自于生活,先民生活中就有诗性,当是没有争论的。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诗性成为民族性的组成部分也是共识。无论贫民还是贵族,诗性思维与诗意表达已成为习惯,帝王将相自汉武帝到唐宗宋祖,甚至朱元璋都有吟咏的诗传世,这些被毛泽东讥为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人,骨子里也有文有骚,因为民族文化的土壤和血脉中有。至于士人和平民更是如此。士人的必修课中自汉代起就有诗、书、礼、易、春秋,诗是基本修养,历朝历代更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平民自《诗经》以降, 也有诗乐传统,汉唐乐府采集民歌至敦煌曲子词,元散曲、明清小令至民间更为原型的情歌、赞歌、说唱鼓文莫不充斥着诗性思维与诗意表达的传统习惯。

  诗性首先是灵魂,而不是躯壳,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屈原、李杜,唐宋元明清,诗性是人性集中而艺术的反映,是各个时代思想感情、社会心理的表现。离骚是爱国之骚,唐诗宋词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专家们研究中国诗歌是以德为本的,几千年来几经嬗变,但灵魂的东西是价值观、是非观、理想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愿望和追求。在这个意义上,又觉得有些当代缺失。

  想“文革”期间诗被庸俗化之后,曾经有过朦胧诗的流行,用诗句表达对历史的垂询、疑问,与拨乱反正,真理标准讨论,思想解放的社会历史主题相吻合,异曲同工。

  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无限活力,但在其初始阶段和低级形态上,排斥诗性,诗性所代表的理想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美好愿望,在遭受着泯灭、边缘化的危险。但有远见的民族一定会清楚地知道,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诗性。没有诗性就没有创新,没有诗性所代表的超越现实、浪漫情思和理想色彩,就谈不上创造活力。在这个意义上,诗性思维恰好是自主创新、现代化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大概就是民族性之中现代性之所在,也是传统性之所在吧。


《人民日报》 ( 2008-05-01 第08版 )
【回页首】【打印】【关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7 01:52:15 | 查看全部
认真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2 11:17:32 | 查看全部
再次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2 13:49:11 | 查看全部
诗性首先是灵魂,而不是躯壳,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2 13:50:53 | 查看全部
个人认为,
诗性还是良知、理性和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2 14:45:54 | 查看全部
引用第4楼郑洋于2008-05-22 13:50发表的  :
个人认为,
诗性还是良知、理性和责任!

赞同郑兄此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