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北京东岳庙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的北侧,原是道教正一道在中国华北地区的第一大丛林。目前,该庙已建立起了北京民俗博物馆,如今,于2008年5月3日,在党和政府的推动及支持下,北京东岳庙作为道教活动场所正式登记开放。庙内保存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道教建筑和历代碑刻,对研究中国古代道教以及玄教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元延佑年间,张道陵的三十八世孙张留孙被元成宗封为玄教大宗师后,深感当时全国各地都有祭祀东岳大帝的东岳庙,而大都却没有,于是便出资在齐化门外购置了土地准备兴建。但未及开工,张即已去世。其弟子吴全节继任为大宗师后,继续推动了建庙事宜,最终在至治二年(1322年)正式开工建设,到第二年(1323年)落成,被朝廷赐名为“东岳仁圣宫”。当时,庙内的主要建筑有大门、大殿、四子殿和东西两座廊庑等,后来在泰定二年(1325年),鲁国大长公主又捐建了寝宫,使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是好景不长,在元末的战乱中,庙宇也受到了较严重的毁坏。
明代开始,玄教并入了正一道,东岳仁圣宫也改名为东岳庙。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在原址基础上全面重建了庙宇,此后的嘉靖和隆庆年间,也曾进行过一些整修。万历三年(1575年),明神宗根据太后的旨意,发下宫帑大规模扩建了东岳庙。但是到了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庙中遭遇火灾,绝大部分建筑都被烧毁,仅存左右道院幸免于难。灾后的第二年(1700年),康熙帝颁布敕命重建庙宇,于是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按原样修复了东岳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整座庙进行过重修。道光年间,本庙主持马宜麟四处募化,增筑了东西两座跨院,修建百余间房屋,并创办义学,收容家境贫寒的子弟入学。
1900年以后,随着时局的动荡,东岳庙也渐趋衰落,仅靠出租房屋来维持日常用度。庙里先后遭到义和团和军队的骚扰。1947年时,又有一批来自山西和东北的流亡学生住在庙里,他们以破除迷信为名进行了大规模洗劫,更加重了东岳庙的损坏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岳庙先是因为附近火药厂的爆炸而被震碎了不少塑像,后来整座庙又被北京市安全局占用,从而宣告关闭。直到1995年,北京市政府才决定恢复东岳庙,庙中所驻机关全部腾退,并随后建立了北京民俗博物馆,于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北京东岳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8年5月3日,国家再次重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将北京东岳庙归还道教,至此,中断了70余年道教活动的北京东岳庙,重新又有了玄之又玄的茅山道士。
特色 北京东岳庙是道教正一道在中国华北地区的第一大丛林。庙内保存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道
教建筑,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对研究中国古代道教及玄教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以及北京的民俗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东岳庙的兴起与正一道支派“玄教”在元代的鼎盛密不可分。由于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及其继任吴全节都极受元帝的尊崇,所以由他们建造和主持的东岳庙也当然获得了皇家的重视。到了明清两代,虽然东岳庙的地位有所降低,但由于它祭祀的是掌管人间一切贵贱、生死、祸福的东岳泰山神天齐仁圣大帝,所以在上层和民间依然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历史上虽然数次被毁,但每次都能获得皇室成员的捐助而得以重建。
东岳庙的各院落内都立有石碑,最多时达160多块,数量居京城之冠。现存的一百余块石碑全为元明清三代的作品,多为历朝修建东岳庙碑记和民间善会石碑,种类齐全,品味高贵,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其中最著名的是赵孟頫的行书《张天师神道碑》(俗称《道教碑》),风格古朴遒劲,为元代书法艺术的珍品。此外,赵世延的楷书《昭德殿碑》、虞文靖的隶书《仁圣宫碑》等也颇为著名。此外,在东岳庙的大多数殿堂前都还挂有白底黑字、小篆字体的楹联,内容多为对各殿神司职能的诠释。目前,正院各殿堂前的楹联均已恢复,文字由当代知名的书法家书写。
文革期间,庙内碑刻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被推倒砸碎,文饰也被凿去,有的碑身上还用黑墨划上了革命标语。推倒后的碑刻或用作地基或深埋地下。1995年底东岳庙被朝阳区文化文物局收归时,完好的碑仅存18通。后来,掩埋在地下的石碑又重新被挖掘出来。1997年底石碑修复工程开始,历时一年,基本上按原来的位置归位。目前,中路正院东西碑林共有石碑89通,重现了东岳庙“石碑多”的特色景观。
因为东岳大帝掌管了世人的生死祸福,所以前往烧香的人也特别多。相传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乃东岳大帝的诞辰,于是在三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东岳庙里都会举行庙会。这一风俗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只是在1949年后自然中断。2002年起,又恢复了庙会,但已改到每年的春节时举行。另外,东岳庙中的民俗掌故也有很多,如老北京的顺口溜“机灵鬼儿,透亮碑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就是指东岳庙内的四个趣闻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