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立】淡看年味浓与淡
■邢承木
春节将至,关于年味浓淡的议论不绝于耳。回想从小到现在过年的情景,年味的变化确实不小。究竟是浓了好,还是淡了好,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过法。
说年味淡了,自然是相对于以往年味“浓”说的。鲁迅的小说《祝福》对年味的浓酽描写得很到位。没读过《祝福》的人,也能从个人或家庭以前过年时的热闹劲上体会到。过去年味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年吃得好。又是杀鸡又是宰鹅,又是买鱼又是割肉,又是蒸又是煮又是酥又是炸,或者因平日里想吃没有好东西吃,或者因为有点好东西但休闲时间不多,没空捣鼓着吃,所以,不论穷富,到了年底,怎么说也要肥肥地置办一些年货,美美地享受上一番。二是穿得好。和粗茶淡饭相匹配,平日里,人们想穿好的没有,因此穿戴很一般。等到过年了,“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爷爷要顶新毡帽”,人们这才穿戴得光鲜一些。三是玩得好。生活困难或生活一般化的时候,人们虽然物质层面上的享受非常有限,精神层面却不乏快乐的因子。拿我老家农村来说,过年那天,五更时分,大人小孩全都早早起床,开始轰轰隆隆地拜年。男爷们一拜就是大半个村,女人们也都要到本家族的长辈那儿磕头,请安问好。那兴奋劲儿,那盼着来年过上好日子的心劲儿,别提有多足了。相比之下,以往过年的那种浓浓的“年味”现在还剩下多少?不多了。
近些年来,从城市到乡村,传统的年俗“总把新桃换旧符”。大致数算起来有三个变化:一是拜年的方式简化了,减少了过去那种呼呼隆隆“大串联”式的互相走动拜年,增加了打电话,发短信、电子邮件拜年等现代化方式。二是年礼的重量、体积减少,“含金量”增加,过去烟酒、点心唱主角,现在,鲜花、时令果蔬和比较有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的纪念品受到青睐,成为新宠。三是游乐的方式与时俱进,突破了过去一味放鞭炮、打扑克、搓麻将等阖家欢聚的模式,逐渐增加和融入了部分家庭成员或全家“倾巢而出”的外出旅游活动。
年味变了,年味淡了,有人感到兴奋、新奇,有人若有所失,不无抱怨,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依我看来,这是一桩好事,或者说基本上是一件好事。以往年味浓,多是让贫穷显的,是贫穷的或者不怎么富裕的人们积攒了一年的力量,“毕其功于一役”,让年味一次性的“浓”了那么一下子,只美气了那么几天,人们难免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感叹和遗憾。现在呢,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小日子,真可谓 “吃着甘蔗上山—步步高来节节甜”:一年365天,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天天不缺,好玩的去处、开心的地方到处都有,衣食住行大大改观,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升,根本不需要再单等着过年那阵子来个“欢乐大爆发”,“消费总动员”。如今天天如过年,待到过年时,年味就自然就淡了。
当然,年味变淡,也并非“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一个因素所致,还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西方文化对中国民俗传统产生的冲击;传统的社会结构变了,许多风俗习惯也随之变化;人们的观念在渐渐改变,有些东西被认为是“迷信”,也逐渐取消了;经历了某些特殊的政治运动和文化浩劫,一些传统习惯给中断了……这都是年味变革的催化剂。
年味变淡,总体来说可喜可贺,它映射出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年味、年俗既然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就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