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年味渐浓,过节还得随着感觉走
堂吉伟德
过年如过关,于当下人来说是一种悲哀。信息时代,数据佐证事实。去年春节期间,湖北门户网等网站发起了“春节开销”的调查,超过三成的网友开销超过五千元;两成网友表示没有幸福感,近半网友认为压力来源于开销过大。过不了,不敢过,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族群,叫什么“逃节族”——宁愿留守,不愿团聚。我有一哥们,属于北广上那种“白领”,每月领着三五千工资,外面穿得人模狗样,包中却没有多少散银,一直不敢回家过年。人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倒好,每逢佳节倍思钱。他父母曾掰着指头计算他多年没回家,不止一次打电话问他回不回来,得到的都是一个“忙”字,我的理解是他处于“盲”的状态,而他自己承认,别的都没有,就一个 “怕”。人家都是衣锦还乡,豪车美人,花钱如水,而自己却是囊中羞涩,光棍一个,无颜见江东父老。
如此君者究竟有几人不得而知,因为这个没有像选举一样搞个民意调查,囿于国人的面子因素,也难如医生鉴定有一个准备的结论。但他绝对不会孤独,我就是他坚定不移的支持者,作为“节庆”的牺牲品,一提起这个节目就无比焦虑、彷徨、惊恐和厌恶,那还有一点快乐与舒适?
归咎起来,节庆如病,折腾得每一个人和这个社会都不得安宁,消停。你想按自己的方式过节,你想过自己想过的节,门都没有。要问节日有多少个,天上的星星可证明: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一边要“国际接轨”,一边又要“保持传统”。从国人的春节、中秋、端午,重阳之类,再到洋人的情人,圣诞、万圣节之类,再加上各种纪念性的国庆、六一、妇女节等等,让人疲于奔命,应接不暇。那真是,陪人走路走到腿软,购物花钱数到手软,一门心思讨好心软,迎来送往身软。情人节,老婆要戒指,七夕节,又想要项链;父亲节,得购点礼物去问候一下,母亲节,还是陪着家人吃个饭。重阳、中秋、端午,都是团圆之日,不问候,不吃饭,不发短信,不打电话,过意不去,回头给你一张愤怒的脸,你还不知道什么原因。
钱花了也不省心,精力也得严重透支,想不过节都不行。想坐下来听听音乐、看看书,或者睡个懒觉,门都没有。你没需求,人家有要求,拉着拽着让人裹挟其中。陪完老婆,哄完孩子,看完老人,就得去拜访拜访下领导,会一会朋友,吆三喝四,猜令划拳,K歌跳舞,折腾得精疲力竭之时,还不能消停,此起彼伏的炮竹没把你吓死,看着越来越瘪的钱袋都会把你愁死。
余下的人山人海的考验,商家的无穷忽悠,酒精对肠胃的伤害,都可以忍爱,唯一不能释怀的是心中的纠结与郁闷。过节就像一个大展台,各色人物的相比,把“有比较才有鉴别”的道理,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诠释了其“一贯正确性”。过节了,那些熟知的,半生不熟的,似曾相识的,都群聚于此,各种老乡会、亲友会、同学会、战友会,将一些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聚合在一起。男的富态,女的洋气,一个个“老总”、“经理”、“局长”之类的人出入面前,一辆比一辆豪华的车纷至沓来,一张比一张精美的名片到处“飞”来,我突然有了步入“富豪相亲会”的错觉。直比得你耷拉着脑袋立不起身,自卑得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好不容易找个机会“逃之夭夭”,老婆在一旁又数落得你敢怒而不敢拳。我朋友说过,千万别揍老婆,那不是个物件,成本大着呢。信用卡没余额,别乱动手脚,连嘴都要少还。没钱,你还有脸揍人?
钱并不代表快乐,这个道理很简单。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淡定的初衷却未必有淡定的过程。对于过节的期望过高,甚至不知道如何安排过一个节日,愿望与实际的背离,才是“不幸”的诱因。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或拼车,或挤车,或驾车,千里迢迢归来的结果,就是成天的大吃大喝,整天的迎来送往,不分昼夜的醉眼惺忪,还会面对同学会、老乡会和亲朋聚会时,相互间的攀比和对照,如此身心俱疲,人又何来幸福感呢?
幸福本身是一种心理感受,跟物质的多少没有绝对关系。有钱的可以按有钱的方式过,没钱的可以按没钱的方式过,关键在于如何体现过节的意义。遗憾的是,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过节其实更像是一种全民性的盛宴,每一个人以“春节”的名义,集中消费,集中出行,集中联欢,春节的传统内涵在淡化或变味,成了一个人人应付的过程,归来的人没有幸福感,留守的人也同样不幸福——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人去城空,不便的结果就是烦恼;当中西部的小县城,由于大量回归人员的涌入,不得不面对超负荷拥挤,也是一种负担。
我们该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每一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同,但表现的形式却可能完全一样。同一化的结果,就是在形式上决定了难以出新,集体性的狂欢,对个性的表达也是一种压制。在这种情况下,你很难不请别人吃饭,你也很难安下心去,倒上一杯茶,安心地听听歌、看看书、充充电,调剂心情。在过节时,我们看似主动,实则被动,一个人被节日所绑架,甚至沦为身不由己的“节奴”,这可能是当下的人悲哀。
很多人感叹,年味变淡了,过节失去了意义。其实,节还是那个节,变化的不过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而已。如果说过节不幸福,不过是幸福感的自我迷失。如何过节的命题,其实就是如何找到幸福的问题。“谁偷走了我的幸福”应有全民的反思,但关键恐怕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该如何认知幸福——物质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为什么反倒贫瘠?我们的心里已被世俗和功利填满,又如何去接纳原本应有的节日幸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