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食品“扫黄”有多难?
黄曲霉素也够强大的。在有的牛奶产品被查出黄曲霉素之后,现在食用油里头也检出超标的黄曲霉素了。看来,仅仅“奶痛医奶”显然是不够的,食用油领域也不得不开始“扫黄”行动了。
这回是广东的云浮市、云城区、高要市三个地方,有部分厂家生产的部分食用油出了问题。主要原因:榨油原料花生发生了霉变,致使黄曲霉素大量生长繁殖,在食用油生产过程中没能灭绝。黄曲霉素属于霉菌的二级代谢产物,它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能够引起肝脏病变,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致癌物。黄曲霉素最亲近花生,霉变花生里头比较多,你吃到一颗烂花生,呸呸几口就吐掉了,可是,混到油里、残留在牛奶中,普通消费者那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
毕竟,黄曲霉素不像前段时间发生的印度毒酒事件那样“杀人”看得见,它是真正的“杀人不见血”;黄曲霉素的“下毒”是无形的,不像广东省人大代表龙利源吃到的“投毒火锅”(因为利益纠纷,阳春市八甲镇农办副主任黄光乘人不备,将预先准备好的断肠草放进猫肉火锅中,丧心病狂地毒死了龙利源,这个案子很快就破了)。黄曲霉素的无形“下毒”,是一不小心就会被轻易放过的。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严厉地“扫黄”——扫除食品里的黄曲霉素。不仅仅是新近查到的食用油,其他各种食品都应该认真彻底地“扫黄”。而且“扫黄”之时更要“防黄”——“生产前”防止黄曲霉素,其实远比“上市后”扫除黄曲霉素来得重要。食品“扫黄”之难,本质上是“防黄”之难,所以一定要着力去解决“防不胜防”的问题。
还记得吗,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控”字被许多网民和媒体选为中国的年度汉字——“控”字广为流行,可不仅仅是一种“喜欢什么”的生活状态,如何把控、调控,更见政府的重任大责。能否真正hold住、把控住食品的安全?能否真正防住黄曲霉素进入各类食品?能否把超标的黄曲霉素统统扫出食品领域?能否将施行了近3年的《食品安全法》变成食品安全的现实?“控”的能力、力度非常重要。
在去年第三季度,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了8个督查组,对全国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督促检查,这是个大动作。说是要采用随机抽查、暗访等措施——习惯于坐办公室的人也要像记者一样去暗访,这让人颇为惊喜。可目前实际效果尚难称人意:在“201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食品安全”照例入选;食品添加剂病症还没治好,因霉变而自然生长的黄曲霉素,倒是颇有“特洛伊木马”的模样,让消费者难以放心。
食品要“扫黄”,究竟有多难?这首先是一个制度环境问题,解决不好,一定是“伤不起”。食品作为一种商品,制造和销售同样有着天然的趋利性,若减少工序、降低原料质量和必要的生产成本,最终牺牲掉的肯定是卫生和安全。我们不应该强调治理难度,不应该对治理丧失信心。让我们记住美国学者泰德·安德鲁斯的话:“有哪一种能力是我们人人都有的?那就是改变的能力。”(作者系杭州《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