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内容速览]在重庆市的一所监狱,为了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疏导,监狱开设了女狱警与服刑人员的网络视频对话。女狱警阎小荣,面对一贯不服从管教的服刑人员余东贵,又采取了哪些对策呢?
主持人: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人与社会》。我是晓辉。如今电脑遍及千家万户,而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视频不仅成为了许多人交流沟通的工具,也在一些特殊的领域当中发挥着功用。四川省南充监狱是川中的一所大型监狱,那里关押着3000多名重刑犯。为了适应改造罪犯的需要,监狱管理方引入了狱警与服刑人员网络视频对话的机制。同时为了使对话更为情景交融,女警们成为了与服刑人员进行沟通的主力军。那么她们能不能够圆满地保证这项工作的开展呢? 解说:2006年2月28日,女警官孙红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女警教育中心的网络谈话室,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后,在这一天,她将第一次和服刑人员通过网络视频进行交流。由于以前一直从事后勤工作,所以孙红娟从未和服刑人员直接面对面地接触过,这次虽然是通过虚拟空间和犯人交流,但当身穿囚服的犯人出现在屏幕上时,孙红娟还是紧张得手心冒汗。 同期:其实你们看得出来,我性格比较内向,而且直接面对面和服刑人员交谈工作,我其实一开始也不太适应,但是我觉得我还是迎接这个挑战嘛。 解说:虽然孙红娟上岗前,曾经接受了三个月的培训,可她想不到的是,这天她所面对的第一个谈话对象,便是一名在改造过程中令狱警们普遍感到棘手的服刑人员。 余东贵,男,四川省内江市人,1997年因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解说:视频的一端是初出茅庐的女警官,另一端是服刑了十年的重刑犯。这一场对话应该如何开始,其间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 同期:从那个时候,我就有点想打退堂鼓,我就在想,我不太适应做这个工作,而且这个尺度我也不好把握。 解说:在谈话一开始,这个名叫余东贵的服刑人员始终沉默不语。在孙红娟反复询问后,他开始翻来覆去地重复一些套话。由于紧张和经验不足,孙红娟无法把握谈话的内容和节奏,在一个小时的交流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双方都在沉默不语中度过。孙红娟和余东贵之间进行的这场艰难谈话,都被女警教育中心的主任闫晓蓉看在眼里。在这之前,闫晓蓉对余东贵的表现有所耳闻,可他如此地固执和抵触,却在闫晓蓉的意料之外。有着20年从警经历的闫晓蓉觉得,服刑时间较长的犯人出现这种行为很有可能另有隐情。带着疑问,闫晓蓉调出了余东贵的档案。在档案中,凭着女性的敏感与直觉,闫晓蓉发现,在余东贵身上,一定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主持人:在余东贵的档案当中,闫晓容发现了三个问题:第一,余东贵并非惯犯,却在1997年盗窃了17万元巨款。除非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否则一个没有前科的人,为什么会铤而走险。第二,余东贵在十年服刑期间,没有接到和寄出过一封信件,没有任何人来探视过他,难道他是个孤儿吗?第三,十年来,余东贵屡有打架滋事等违规情况的发生,似乎他是有意在滋事,不想获得减刑的机会。那么这个余东贵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解说: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闫晓蓉找到了以前曾经和余东贵接触过的警官,可他反常表现的原因依然不明。但对于余东贵不服从改造的种种表现,大家的反映却出奇地一致。 同期:他主要是体现在焦虑,甚至急躁。 同期:在劳动改造上,态度不端正,经常混日子,不认真学习技术,不完成生产任务。 同期:也就是属于这种比较偷奸耍滑,就是消极的怠工。 同期:遇到一点事情,生活中或者说是会出现急躁打架。 同期:一句话不对,就可以握着拳头揍两下。 解说:入狱十年来,余东贵就是这样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和他同时入狱,同样刑期的服刑人员,改造好的已经快要出狱了,可余东贵却还有不短的刑期,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了解开谜团,闫晓蓉决定自己亲自出马,会一会这个余东贵。经过几天的准备后,闫晓蓉和余东贵终于在网络上见面了。 同期:余东贵上来,那个样子纯粹就是一副,就是漫不经心的应该是这样子说,对任何事情都比较麻木,没有什么就是很高兴或者是很不愿意或者啥子,一来就是无所谓那种。 解说:看到这样一个在监狱里已经呆了十年的老油条,闫晓蓉决定,不再和风细雨地与余东贵闲聊,她话锋一转,突然单刀直入地询问余东贵,为什么十年来没有任何人来探视他,看到这个从未见过面的女警,对自己的情况这么熟悉,余东贵不免有些惊讶,在满腹的疑惑中,他告诉闫晓蓉,自己不是孤儿,在外面还有亲人。 同期:他说他年年春节给家里面寄相片,写的信寄回去,不是没有音讯就是退回来。 解说:可当闫晓蓉接着询问余东贵家里还有哪些亲人的时候,他却又闭上了嘴,再也不开口了。对于这次谈话所遇到的困难,闫晓蓉有充足的心理准备。然而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超出了闫晓蓉的预料。原来就在谈话结束后的当天晚上,余东贵因为一些琐碎小事,在监区内和别的犯人大打出手。 解说:听到这个消息后,女性的直觉使闫晓蓉敏感地意识到,余东贵的这次违反纪律,也许和头一天的谈话有关,会不会是谈话中的问题戳到了余东贵的痛处,给他造成了不小的刺激。 解说:是亲人因为余东贵犯下重罪,所以和他断绝关系,从此不再来往?还是另有其他隐情,这是闫晓蓉心中的疑惑,同时也可能是余东贵心中解不开的一个结,要想解开这个结,找到余东贵的家人,将很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为此,闫晓蓉向监狱领导请示,想尽全力寻找余东贵的家人。 解说:2006年3月份,监狱派出了一个工作组,在闫晓蓉的带领下来到余东贵的老家,四川省内江市寻找余东贵的家人。可由于城市改造,如今的内江市和十年前已经截然不同,根据档案上记载的地址,根本无法找到余东贵的家。无奈,工作组只能撤了回来,虽然此行并没有找到余东贵的家人,可工作组却从当地的公安机关,了解到了余东贵的家庭情况。 同期:他的父亲有60多岁了,应该说在偏远的农村家庭里头,也算年老体衰了。 同期:母亲是残疾人,姐姐也是残疾人,一家人都有那种先天性的遗传。 同期:他姐姐也生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也是遗传性先天手足残疾。 解说:为了能够了解更多的情况,闫晓蓉思量再三,决定再和余东贵进行一次谈话。当听到自己十年来从未和任何人说起过的家庭情况,却从闫晓蓉的嘴里讲出来时,余东贵非常震惊。当他听说监狱已经派人去了一趟他的老家,并且准备全力帮助他寻找家人的时候,余东贵有些将信将疑。 同期:我觉得不可能有那么热心,我抱着试一试看(的想法)。 同期:因为他觉得他是个犯人,政府干部这些事情可管可不管。 同期:解决不了我也无所谓,反正都过了十年了,还有十多年,我就是这样子想的。 解说:虽然心中还有些疑惑,但毕竟是和亲人失去联系十年了,一方面是思念亲人心切,另一方面也是被闫晓蓉细致入微的工作精神所感动,这一次,余东贵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原来,余东贵的老家在内江市的一个小村庄里,年幼时,因为母亲和姐姐都有残疾,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壮劳力,所以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同期:家里面从我懂事起,每年都在还债,一年借一年的钱,等于说第二年粮食出来了,或者肥猪出来了,卖了,就还第一年的钱。年年都是这样的,年复一年。 解说:由于窘迫的生活环境,余东贵小学没毕业,便辍学了。别人上中学时,他已经开始打工谋生。那时的余东贵,还想依靠自己的努力为家人分担生活的压力。可接下来,家中出现的一系列变故又让他应接不暇。 解说:1997年年初,由于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余东贵残疾的姐姐生了一个同样有残疾的孩子,余东贵的姐夫在办理了离婚手续后,将母子俩赶出了家门。由于身有残疾生活无法自理,他们只能回到娘家和父母一起生活。原本就很贫困的家庭生活,突然多了两个需要照顾的残疾人,生活负担一下子更重了,就在此时,余东贵的父亲又突患重病住院,需要一大笔医疗费,面对家人无助的眼神,余东贵整日借酒浇愁,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在欠下了一大笔赌债之后,走投无路的余东贵决定铤而走险,伙同他人盗走了朋友叔叔的17万元巨款,终于酿成大错。 同期:从我犯罪那一刻起,我就背着那种很重的压力,那种心里面、道义上(的压力),这个也不是冠冕堂皇的话。我就偷了那个老板,和平时有点好的。我不应该偷他的钱。那段时间也是因为确实没有钱。 解说词:刚刚进入监狱的时候,余东贵也有过一段良好的表现。可他每次写给家里的信不是被退回来,就是没有回音。这些反常在余东贵看来只有一个答案,就是家人嫌弃他。 同期:每当想写信的时候,我写了无数的信,都写完的时候,邮票都贴了,我又拿出来撕了。 解说:贫困的家境,身有残疾的亲人,让余东贵误以为被亲情抛弃的身世,这一切都使他感到非常自卑,为了不会在别的犯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余东贵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一直在心底埋藏了整十年。 同期:一个人没有了亲人音讯的话,可以想象内心世界真正的苦。只是说他那种苦是不愿意向别人透露。 解说词:亲人是不是真的抛弃了他,事情还有没有挽回的余地。要想知道答案,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他的家人。于是闫晓蓉决定二下内江。为了尽快地找到余东贵的家人,监狱派出了多名警官加入工作组,加大查找力度。工作组通过联合内江市民政、司法、公安部门,经过大量细致烦琐的工作后,终于发现了余东贵家人的线索。当闫晓蓉一行人走进余东贵父母的家门,把余东贵的照片呈上时,老两口泪如泉涌。 同期:我们走之前把(余东贵),给(余东贵)照一张照片,照一张照片带回去,他妈看他的照片哭得,简直像泪人一样,那个场面我们看到都比较辛酸。 主持人:在与余东贵父母的交谈中,闫晓容知道了这十年以来他们一直杳无音信的真正原因。原来当年余东贵盗窃17万元巨款,对法律缺乏了解的老人以为儿子必然是性命不保。同时他们也料定,儿子盗窃是想要贴补家用,这又让老两口觉得没有脸面去看望儿子。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安分守己的一家人又由于无颜面对邻里离开了家乡,搬到别的地方。这使得余东贵写给家里的信件,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被退了回来。一场误会造成了十年以来亲人间的音信全无。 解说:回到监狱后,闫晓蓉拿着余东贵父母的信件和照片来到监舍,当面交给了余东贵。 同期:当时我一看见,她还没有跟我说这个情况,我就哭了,我确实哭了,我这十年中,手指被打断了,我都没有皱一下眉,包了手就出来干活了,你说这种情况流不流泪,我十年,第一次看到母亲的相,我当时真正地激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种心情。 同期;他说闫主任、闫干事,我在这儿我不敢保证我,以后能不能报答你,但是从今以后我可以给你们的保证,我决心好好地改造,听从干部的管理,听管服教,这是我肯定能做到的。 解说:在得知儿子的音讯后,余东贵的父亲半个月后来到监狱看望儿子。在得到父母音信前,余东贵心中万念俱灰。别人出狱尚有家人团聚,而他则是孑然一身。因此他监狱当成自己的归宿,甚至害怕走出监狱的大门。而十年后父亲的探视,使余东贵一下子摆脱了内心的抑郁和绝望。 同期:我是争取早一点哪怕是多一天回去看望父亲、母亲,尽点孝道,这也是这十年来的心愿,外面再好,钱再好那也都是别人的。要靠自己劳动挣来的钱才是自己的。 解说:2006年年底,表现良好,余东贵获得了减刑。女警教育中心帮助余东贵找到亲人的消息,则很快在服刑人员中间传开了。有越来越多的服刑人员提出申请,要求进行网络视频通话。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造手段,女警教育中心已经成为川中监狱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期:那么女警教育中心成立以来,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也得到当地政府、单位的肯定,也得到了监狱系统内部、兄弟单位,他们的肯定。 主持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两三年来,女警们累计实施网络谈话近万人次,谈话内容涉及到法律咨询、婚姻家庭、政策形势、心理健康、医疗卫生等众多方面。女警们的温情细致和敬业在服刑人员的改造以及监管稳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了观众朋友,我们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我是晓辉,明天的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来源:央视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