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38|回复: 0

文化惠民唤春风—蓬莱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纪实

发表于 2012-1-7 20:55:3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化惠民唤春风—蓬莱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纪实
        触摸仙境厚重历史,感受文化艺术魅力,品尝歌舞戏曲大餐……春节期间,蓬莱好戏不断:新春晚会、戏曲联欢、文化联谊、秧歌展演等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将精彩呈现,为龙年春节增添更多文化味儿。
       “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蓬莱群众文化不只在重大节日绽放,而是已成为仙境一道永恒的靓丽风景。”该市文广新局局长王轶表示。如今,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业到学校,每年4000多场各类文化活动,吸引群众达40多万人次,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已成为蓬莱人的精神家园。在2011年烟台市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群众对蓬莱文化活动的满意率达93.937%,列8个单项调查之首。
        十分钟感受“文化蓬莱”
        眼下,虽然已进入严冬,但北沟镇刘家村63岁的刘大娘每晚都会准时来到村文化活动中心,和十几位熟识的姐妹一起加入到冬季健身活动中去。音乐、舞步、笑脸,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欢乐的味道……这里仅仅是蓬莱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的一角。
        无论春夏秋冬,每当入夜时分,该市城乡大小文化场所都热闹非凡,锣鼓阵阵,乐曲不断,各类文化活动精彩上演,让广大群众大饱眼福、耳福。自家门前看演出,广场舞台展风采。蓬莱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城区步行10分钟就可以参加文化活动,农村步行10分钟也能找到村民吹、拉、弹、唱的身影。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老百姓在家门口即可感受文化生活带来的愉悦。
        近年来,该市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打造“10分钟文化圈”,使每一个市民、每一名农民出门10分钟内,就能到达一个满足求美、求乐等多种文化需求的活动场所。在城区,先后建成黄海绿洲、新华广场、故里广场、八仙雕塑广场等10多个大型文化活动场所,完善各类健身休闲小游园30多个;在农村,各镇街全都建立了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动中心,村(社区)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100%,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随着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完善,该市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目前,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涵盖一年四季及节假日等时间点,基本覆盖城乡。不仅开展了仙境秧歌展演、“百日仙境之夏”、“周末大家唱”等全市性活动,每年“三八”、“五一”、“七一”、“十一”等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还组织发动社会各界举办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同时,为满足老、中、青、少等各年龄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还组织举办书画展、京剧票友大赛、通俗歌手大赛、庄户剧团大赛等活动。 “送文化”变“种文化”
    随着春节的临近,蓬莱不少村(社区)开始筹备文艺演出。眼下,在大辛店镇龙阳村文化大院,文艺演出队又开始忙活起来:组织人员、排练节目、准备服装道具……男女老少百余位“演员”各司其职、乐此不疲。“每年我们参加很多演出,过年到镇里的‘文化大集’,夏天参加‘百日仙境之夏’,农闲时大家自己编排些节目,自娱自乐,挺好!”文艺演出队“队长”钟玉芳如是说。 “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之所以热情高涨,主要是因为抓住了‘参与互动’这个‘牛鼻子’。”该市文广新局局长王轶表示。近几年,蓬莱开展以“欢乐蓬莱行”为主题的送文化下乡活动,经常性组织艺术团体送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基层,安排各级各部门的文艺团体到一线,到田间地头、厂矿企业、城区街头、农村集市巡回演出,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深受百姓欢迎。
        但是,送文化是单向的暂时的,只会起到解一时之渴的作用,仅此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的渴求。“要把‘送文化’转向‘种文化’,把文化的“种子”植入基层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群众由‘看客’变‘主角’。”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戴发利表示。
        为使基层文化活动“枝繁叶茂”,该市坚持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采取组织“文化热心人”下乡传授、交流学习等方式,壮大基层文化“根基”。为此,常年开设市镇两级“群艺大课堂”,举办各类文艺骨干培训班,采取到市里集中培训和到镇街、村居现场组织培训的形式,对全市基层文化骨干进行培训,每年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120多期,培训文艺骨干6800多人次。同时,派出40多名文化骨干,实行责任包干、定向帮扶,常年活跃在农村社区和厂矿企业,对全市近百个业余文艺组织进行辅导。
    文化“种子”撒播基层,加速民间文化能人“茁壮成长”,一批反映群众精神风貌、贴近基层生产生活的文艺精品随之“开花结果”。前不久,紫荆山街道司家庄社区居民朱宝宽组织村民拍摄的8集电视连续剧《李大爷和他的儿媳们》在当地热播,成为蓬莱首部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文化馆指导供电公司编排的小品《体验》,在2010年山东省首届小品电视邀请赛中获得“最新作品奖”,并在2011年中国戏剧节上获得“泰山精品奖”……
    “磁场”效应提升幸福指数
    这两天,该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刘妍在编排春节联欢晚会时遇到了一件“烦心事”:每天有好几帮热心市民主动找上门来,展示自己创作的节目,“逼”着她要求上晚会。“我们春节联欢晚会到今年是第17届,成为蓬莱文化活动的一块‘招牌’,过去每到这时候总为寻找节目而发愁,如今节目多的用不了也成了愁事!”刘妍乐滋滋地说。 “群众是文化活动的欣赏者,也应当是参与者。吸引更多地人参与,才能更好地激发文化活力。”基于这一认识,蓬莱市创新形式,走品牌路线,打造了风格各异的群众文化品牌。围绕春节、消夏、农闲时节,开展了“春满仙境乐万家”、“欢乐蓬莱行”等文化活动;以促进基层文化交流为目的,打造了“群英荟萃耀仙境”、“仙境大舞台”、“手牵手、促和谐”等活动;为扩大群众参与面,打造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百姓戏台”、“红歌会”等一个个闪光的全民文化品牌。
        品牌文化活动婉如强大的磁场,将人们吸引、磁化、升华,从城市到乡村,都能看到群众广泛参与的身影。春节期间的“仙境秧歌大赛”,至少吸引3.6万名农村群众登台演出;而每年夏季的“百日仙境之夏”,举办各类演出、比赛260余场,参与群众6.2万人次,成为文艺爱好者展示才华的舞台和广大群众的重要节日。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文化品牌的壮大,使得基层的“文化细胞”被迅速激活,一个个由群众组建的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蓬莱老年艺术团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文艺团体,现有成员80名,大多为退休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多年来,自掏腰包、自编、自演节目成为她们的“主业”,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平常日,凡是群众需要,她们就登台献艺。“只要能给人们带去欢乐,我们随叫随到!”团长姜爱华逢人就这样说。在蓬莱,像老年艺术团这样的民间文艺团体有430余个,队员发展到16000多人,常年活跃在城乡之间。
        如今,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成为蓬莱百姓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增进人们幸福感的“催化剂”。“以前,农闲时常扎堆聊天、喝酒 、打麻将。这两年市里、镇上、村里大小活动连续不断,几乎每天大家都凑一块儿说说戏,排练节目,一天不来都好像缺点什么!”潮水镇衙前村妇女主任刘丽娜对此深有感触,“过去十几人到现在三四百人,参加文化活动的村民越来越多,而邻里间的矛盾越来越少,婆媳关系越来越融洽了。”通讯员 张绍贤 马兆华 高林 功信 记者 李波
来源:水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