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09|回复: 0

走基层,把意见带回来

发表于 2012-1-9 11:47: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走基层,把意见带回来
文/吕怡然

  
        全国新闻界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如火如荼,深入基层关切民生,了解民意,感受民间实情,采写鲜活新闻,无疑获益匪浅。而与此同时,是否还应该在基层承担一项并不算 “额外”的任务:听取百姓对传媒的意见,把百姓对办好报纸、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站的真知灼见带回来?这在年终岁尾,酝酿筹划明年的版面、节目如何改进之际,尤为必要。
  传播并非单向、线性的运动,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有一个完整的链条。传播者采集、选择、加工信息,将最有价值的内容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受众,引起他们的反应,并反馈至传播者,以便根据受众的意见充实新一轮传播的内容,校正传播的导向,进一步满足受众的需求。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5个要素组成。可以说,信源、信宿和信道是信息传播的三大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源是信息传播的始发站,信道是信息传播的通道,而信宿既是传播的终端,又是传播的起始。在这样的周而复始的双向互动过程中,构成一次又一次信息的发布,新闻的传播。没有信源,固然难以实现传播,但若无视终端的反馈,传播者就会陷于盲目,不能了解传播的效果,更无法与受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传播的质量也就难以提升。
  因此,对传媒而言,不能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既是传播学、新闻学的基本原理,更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曾听晚报界的一位老报人说过,我们的报纸要 “飞入寻常百姓家”,但还要善于 “飞”出来,像燕子那样把百姓的真知灼见 “衔”出来。这里所说的真知灼见,就包括百姓对新闻报道的反应,对新闻媒体的意见和建议。
  多年来,许多传媒比较重视受众调查,根据受众对传媒的反映,修改新闻报道的方案,革新报纸版面、节目设置、内容编排。不过,很多受众调查,或委托专业调查机构,或请新闻院校师生代劳,或设计一个问卷散发,或开几个受众座谈会,很少有编辑记者深入基层听取受众的呼声,直接与自己的传播对象坦诚交流沟通。曾参加过几场由专业调查机构组织的读者意见征询会,为显示客观公正,报社的采编人员坐在隔壁,透过单向监控玻璃旁观旁听,充当 “隐身人”。由于现场没有报社的人员,读者可以没有顾忌地畅所欲言,能听到他们对报纸的真实想法。但这毕竟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全无亲密无间、推心置腹般的真诚坦率气氛,难免隔靴搔痒。
  百姓是现实社会的参与者,他们对新闻记者的作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社会效果,最有发言权、监督权,是传播水准和传播质量的最终评判者。因此,新闻工作者在 “走基层”时,顺道征集受众意见,既问耕耘,也问收获,事半功倍,何乐不为? (作者为高级记者)
来源:人民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