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粮油真菌毒素控制技术研究课题主持人刘阳博士今天接受采访时建议,采取科学措施,有效防控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刘阳博士说,黄曲霉毒素M1是由牛、羊等哺乳类动物食用了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后,在体内经过羟基化产生的,主要存在于乳汁及肾、肝、乳腺中,肉中含量甚微。
刘阳进一步解释说,黄曲霉、寄生曲霉等霉菌污染粮食和饲料后产生的一类结构相近的化合物统称为黄曲霉毒素,目前已经发现的黄曲霉毒素有17种,其中黄曲霉毒素B1分布最广,含量最高,毒性最强,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敌敌畏的100倍。1993年,黄曲霉毒素B1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被定为自然发生的最危险的食品污染物。黄曲霉毒素B1能污染玉米、花生、小麦、大米、花生油、棉籽、干果类、水果干、香辛料、咸鱼等。目前世界上已有97个国家制定了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
刘阳指出,黄曲霉毒素M1也是一种强毒性、强致癌物质,其毒性是氰化钾的3倍、砒霜的20倍、敌敌畏的30倍。虽然黄曲霉毒素M1的毒性是黄曲霉毒素B1的30%,但其致癌性与黄曲霉毒素B1相近,200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另外,黄曲霉毒素M1性质稳定,一般的加热、灭菌等食品加工过程不能将其破坏,268℃以上才能破坏其结构。
刘阳说,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黄曲霉毒素M1的摄入量,我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了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限量标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把黄曲霉毒素M1作为乳及乳制品的必须检测和监测指标。
刘阳为此提出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污染的防控措施:
1. 防止饲料原料及饲料受到黄曲霉的污染。防止饲料受到黄曲霉的污染,降低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是降低原料乳中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最佳选择。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玉米、小麦麸皮等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若原料受到污染,应将受污染的原料剔除,并通过降解和去除技术减少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另一方面,在饲料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加强企业生产管理,保证饲料加工、贮藏环境的干燥、清洁和卫生,防止黄曲霉的感染和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2. 严格控制原料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含量。加强原料乳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控制原料乳黄曲霉毒素M1的含量,是控制乳及乳制品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最为可行的手段。乳制品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加强原料乳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确保原料乳及乳制品的安全。
3. 质检部门应加强对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力度。为了保护消费者健康,最大限度减少黄曲霉毒素M1的摄入量,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乳及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国家质检总局把黄曲霉毒素M1作为乳及乳制品的必须检测和监测指标。乳及乳制品是婴幼儿的主要食物来源,也是我国普通消费者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之一,其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质检部门应加强对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和监测力度,保证乳及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刘阳博士说,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食用花生、开心果等干果时,应先用肉眼仔细检查,将霉变的干果挑出来妥善处理,不要继续食用。假如吃进嘴里感觉有异味,应及时吐出,并用清水漱口。在食用苹果时也要注意,一旦感觉有变苦、变涩时,也应立即吐出,用清水漱口。因为有些苹果外观不错,果心霉变,也是一种真菌引起的,最好不要食用。生活中有些人经常把腐烂的苹果舍不得扔掉,采取削掉腐烂部分的办法,刘阳认为,这种办法也不可取,因为,这时整个苹果实际已经被真菌污染。另外,馒头如果发霉或者长毛,也应该及时处理掉,绝不能再吃。
刘阳提醒消费者,预防黄曲霉毒素最好、最现实的办法是尽量不要在自家里储存过多的干果和鲜果,应及时将苹果等水果放置到阳台等温度较低的地方保存,一旦腐烂或者发霉,坚决不要再吃。储存大米、花生、葵花籽等要注意通风、干燥,防止霉变。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