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职工素质建设把握“三重性” 职工队伍素质建设工程,事关企业科学发展的大局。如何通过提升职工素质进而打造一支“有勇有谋”的职工队伍,责无旁贷地成为企业在新形势下必须切实开展的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要让素质建设这个“老话题”发挥“新作用”,就要本着企业和职工“双赢”的原则,认真厘清素质建设的常态化、长期化和常效化三个属性。
一、统一认识,把握需求,确保素质建设活动常态化。
提升技能素质,是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体现;构建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就是要在提升职工素质和构建企业文化之间搭建通道,相互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企业步入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的需求日新月异,与之相对应的企业文化需要逐步完善和更新。
当前,如何通过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来更好地体现职工的价值,是企业亟待创新的一个课题。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最根本、最彻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强职工求知欲望,引导职工“强身健体”,激发职工斗志,在挑战和超越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人生价值。这是有效开展职工队伍素质建设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企业应统一认识,把握需求,确保素质建设活动常态化。
二、注重实践,巧搭平台,确保素质建设活动长期化。
素质建设工程最终是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这就决定了素质建设工程必须要以企业经营战略为指引,围绕经营战略的具体步骤和各项目标依次有序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广泛地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更合理地利用多方资源,更有效地吸引职工参与。
只有学以致用,方能用以促学。素质建设要始终贯穿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始终服务于生产的每一个难点,用实践来检验其效果,用实践来校正其方向。要积极搭建平台,如建立“项目攻坚组”,设立“解难擂台赛”,有效开展以“五新”替代、“五小”改革为主要内容的降本增效活动,让职工有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实践彰显素质建设的功效,吸引更多的职工参与,向更深的领域挺进;要及时反馈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把素质建设打造成品牌工程,就要善于借势,努力造势,引导职工在素质建设过程中形成“学、练、比、超”的浓郁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素质建设的形式决定了素质建设的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善凝聚、能鼓劲、有活力”的自身优势和特点,把“组织起来,提素强质”作为开展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工作方针,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广泛深入地号召动员,强力营造“学有榜样,练有平台,比有对手,超有动力”的活动特色。
三、凸显实效,合理引导,确保素质建设活动常效化。
职工是素质建设工程的主体,从学习到运用,从创新到创效,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职工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增加职工收入,是素质建设工程“为了职工”的重要体现,更是确保素质建设工程不断向前推进的原始诱发力。要从制度源头上着力,从分配源头上入手,保护好职工的参与热情,保障好职工的应得权益。
是否有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是检验素质建设成功与否的试金石。要时刻把握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紧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大方向,做实做细,带领职工有效发挥主力军作用。实践中要以节能降耗为标靶,坚持始终如一地通过提升职工整体技能和严细管理操控环节来加强内部节流,优化生产效率,增强竞争能力;要以创新创效为中心,坚持始终如一地通过素质建设激发职工创新意识,锤炼职工创新能力,塑造“不以岗位比高低,但凭创效论英雄”的拼搏精神,促进企业广泛开源,提升盈利能力。
作为一项职工全员参与的群体性活动,凝心聚力,提振精神,是开展素质建设工程的第一要义。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断加深,职工是挑战和压力的具体承载者和化解者,其精神状态和应对信心对企业赢得竞争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时期,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职工创新技能水平迫在眉睫。素质建设工程就是要通过提升职工整体技能素质来开阔其视野和见地,提振其信心和斗志。同时,要适时扩展素质建设的内涵,多方收集职工关注的热点,就行业整体状况、企业竞争态势及自身优、劣势等内容,与职工及时沟通,达成共识,进而促进其提升素质建设的动力,以更高的标准和水平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铺平道路。(苏铮)
来源: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