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沩水云飞

[过往话题] [参论]龙年再品“龙文化”,你怎么看中国年?

发表于 2012-1-18 16:46:52 | 查看全部
编辑本段诗词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6:47:43 | 查看全部
黑潭龙   
【唐】白居易   
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潭上驾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   
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   
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盆冷。   
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   
不知龙神享几多,林鼠山狐长醉饱。   
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   
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6:48:19 | 查看全部
龙移   
【唐】韩愈   
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   
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6:51:03 | 查看全部
龙   
【唐】李峤   
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
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
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6:51:50 | 查看全部
骊龙   
【唐】唐无名氏   
有美为鳞族,潜蟠得所从。
标奇初韫宝,表智即称龙。   
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
奋髯云乍起,矫首浪还冲。   
荀氏传高誉,庄生冀绝踪。
仍知流泪在,何幸此相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6:52:14 | 查看全部
龙潭   
【唐】应物   
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   
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   
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   
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6:53:00 | 查看全部
《咏龙》   
亦知清戒守仙规,燕血尘埃岂嗜宜。   
自许身躯脱梭木,淹从螭蛟困拳池。   
为虚化实是何日,弃甲成林会有时。   
已笑痴儿执凡铁,驱云驾雾奈何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6:54:41 | 查看全部

编辑本段龙的精神

龙的精神,龙的足,为九州列土封疆, 龙的心,为民族寄托希望;龙的魂,为华夏谱写篇章,龙的骨,为中国铸造脊梁! 滔滔黄河,滚滚长江, 是龙的血脉潺潺流淌; 夏商周汉,魏晋隋唐, 是龙的翅膀振振翱翔。 五湖四海,三山五岳, 百万里方圆锦绣一方; 元明清后,建共和国, 五千年上下源远流长…… 悠久的文明,令人神往, 美丽的传说,凄婉感伤, 不朽的精神,深沉悲壮, 不败的斗志,奋发激昂! 盘古开天,女娲孕养, 龙的传人代代成长, 后羿射日,夸父逐阳, 龙的子孙世世流芳! 八百里长城,阻不住孟姜, 阻不住那百转柔肠, 三千尺天河,隔不断牛郎, 隔不断那万仞刚强! 动人的故事,源于质朴善良, 善良的民族,无愧礼仪之邦, 民族的传统,皆为温良检让, 民族的性格,方为无畏刀枪! 龙的故乡,龙的精神万众传扬, 龙的精神,龙的儿女熔铸身上—— 无论是百年沧桑,无论是万里远航, 谁也不会忘记我们的祖上炎黄! 晨风飒爽,夜雨潇湘, 精心雕琢龙的模样, 冬雪融融,春雷朗朗, 洒落飘扬人间万象! 历尽了无数雨雪风霜, 不断谱写着沁人篇章, 巨龙昂首于新的曙光, 世纪的钟声也为之敲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6:56:08 | 查看全部

现实意义

⒈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象征
中国自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这是因为,中国各民族对龙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   龙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性,使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它作为中国和平统一的象征,在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6:57:34 | 查看全部
1.龙文化的另一大现实意义,便是它对中国统一的促进作用。

中国要统一,是所有龙的传人的呼声,但由于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之间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而很难用一种社会制度统一中国。为此,中国共产党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实质是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搁置一边,依靠各地华人所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来统一中国,以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其中,大家对龙文化的认同感起了关键性作用:首先,它促进了 “一国两制”构想的产生。大家都是中国人,就有可能抛弃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依靠大家所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来统一中国。在这里,统一中国已主要不是靠同一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是靠双方都具有的民族认同感。这就为“一国两制”在实践上的可行性铺平了道路。其次,它促进了港、澳、台地区与大陆的经济往来,而这种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成了港、澳地区平稳过渡和中国和平统一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大陆、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经济已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就为港、澳回归创造了良好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