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年年味没有变淡
对中国人而言,春节早已形成了久盛不衰的传统习俗和难以割舍的过年情结。时光流转,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可是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输入等原因,一些节日被大家熟知并接受,可是春节等节日越来越淡的感觉。可是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年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我以为只有两个字——团圆。不论身在何方,在外的游子们都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和久违的亲人团聚,过一个团圆年、幸福年。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每逢春节也要生尽千方百计与家人团聚,不能回家的写一封家书,在家书里与家人团聚,而今数亿万计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无论购票再难、回家的路再曲折再艰难也会归心似箭地赶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春运现象。今年春节,在外打工整整一年的堂弟一家从杭州往家里赶,在路上走了三天终天到家。我问他,在杭州过年不一样吗?他说,不一样,在家里过年有年味,在外地过年好像就不是过年。回家过年就有年味,这就是中国老百姓朴素的过年情结,为了过一个有年味的春节,无论身在天南海北都要向家里赶,无论在路上走多长时间,只为一次见面,只为一年一次的团圆,家时起点,但家更是终点,只有团圆,才有温暖、安康、快乐和吉祥。无论时代再变,团圆这个过年的内涵没有变。
其次,过年的程式没有变。民谚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枣山;二十八,贴年画……一年中似乎只有腊月天最令人期待,最色彩斑斓,也是一年只最忙的季节,甚至也是小偷小摸最易下手的时候,春节前的忙碌把渲染出浓郁的过年气氛。现在的人们大多跟着民谚在过年,如在小年二十三,我和妻子忙忙碌碌烤烧饼,虽然不祭灶官,但给孩子讲讲这些知识,二十四那天我们全家人都动手整理房屋,二十五到量贩购置年货(豆腐必不可少)等等,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给孩子压岁钱、走娘家等自不必说,一个个程式过得认认真真,虽然有时不能做到按部就班,可是在认认真真中、在全年的期待中把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主题一步步推向高潮。
有人以为,过年的一些习俗已经没有了,可是在我们这里的乡下还有一些原汁原味的过年习俗被保存下来。一到春节村子里最忙的不是我们这些小孩子,而是村里会玩龙狮、锣鼓、旱船、高跷等的叔叔伯伯们,在不大的一个打麦场上,他们尽情地舞着、跳着、唱着,全村老少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无尽的快乐,就这样从初一一直热闹到十五。春节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属于节气与祭祀范畴,随着时代发展,年味变淡是春节局限性使然,我们更要看到,其形式与内涵正在吐故纳新,例如以前我们走村串户拜年,后来有了电话就有了电话拜年,现在有了手机就有了短信拜年,时下可以通过网络拜年。固有的传统文化特色加入了现代元素,春节文化散发出时代气息,使文化得以传承,应该说是一件好事。重要的是,只有参与过年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式,与家人在一起发自内心地喜悦,接纳过年新形式,接纳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他人优点和缺点),快乐着大家的快乐,幸福着大家的幸福,放松身心,把过年作为幸福起点和终点,浓浓的年味就会不期而止。 |